宋怡青
保费更低、保额更高、保障覆盖更广的香港保险产品, 真的适合内地客户吗?
“现在的手续比以前稍微麻烦一点,但是也能买。”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购买大额万能保险的咨询,一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在电话里如是回答。
按照他的解释,由于内地监管机构收紧赴港购险通道,所以购买大额投资类保险需要“绕一下路”。
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采访中,不少香港保险代理人表示,内地监管机构的“限令”发出后,保单成交量的确受到影响,但是咨询的客户依旧很多。
限令,阻挡不了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的热情。保费更低、保额更高、保障覆盖更广的香港保险产品, 就真的适合内地客户吗?
近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称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赴港购买保险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而在本刊记者采访中,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也坦承,内地保险业的产品结构长期以来严重失衡,分红、理财型保险产品占比畸重,保险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专业能力和服务价值不被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同。
赴港投保热潮已敲响了中资保险企业的警钟,对于中资保险企业而言,未来的特色化、专业化、创新化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看上去很美
保费更低、保额更高、保障覆盖更广的香港保险产品,吸引了大量内地居民购买。
王女士在内地从事金融业,在香港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了多种保险产品。她给本刊记者举了一款重大疾病险的例子。
香港的重大疾病保险普遍可以保障60种重大疾病,甚至有些保险公司显示可以保障100多种重大疾病,囊括了多种早期重大疾病以及原位癌。而内地的保险公司一般只保障36—50种重大疾病,而且大多不涵盖早期重大疾病以及原位癌。
从保费上来看,香港的保费也明显比内地要低。以内地某款可以保障36种重大疾病以及原位癌的重疾险为例,30岁投保,每年需缴保费7800元,保额为30万元,缴费30年;而以香港某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产品计算,保额为30万元港币,每年缴费8200港币(约为人民币6560元),只需缴费20年,可以保障60种重大疾病以及原位癌。
“香港买保险还省去了体检等麻烦的环节。”王女士表示。所以在她看来,去香港买一份保费更低、保额更高、保障覆盖更广的人寿险几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另有不少人士在香港购买了投资类保险。
记者了解到,香港投资类保险动辄6%以上的投资收益率。而相比较之下,内地保险产品遵照监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档演示红利水平,演示利率上限分别为3%、4.5%和6%。
在收益的吸引下,不少人士纷纷出手。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2015年深圳等内地游客在香港投保的新造保单保费累计316亿港元,占香港保险业个人业务的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4.2%,相当于内地客户买走香港1/4的保险。
一切看上去很美,事实却不尽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香港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未对红利演示作出明确要求,大多数产品通常采用6%以上的投资收益率进行分红演示。但分红本身属于非保证收益,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内地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高管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给客户的分红是6%,再加上保险公司自己的运营成本(起码要在2%-3%的水平),如果再有1%以上的利润,那么保险资金运用收益要达到9%-10%的收益率,而这是最发达的寿险国家美国的历史最高收益率。“这简直跟神话差不多。”
有数据显示,从1986年开始,受全球资产回报下降的影响,寿险投资收益率开始走低,基本上都在5%以下。
至于重大疾病保险,本刊记者了解到,香港保险遵循“最高诚信原则”如果客户有疾病史,投保时应如实申报。否则一旦查出,将面临加保费甚至拒保的风险。
此外香港保险还遵循属地原则,也就是说必须到本地签单,入境才承认是合法的保单。
扎紧监管口袋
内地居民赴香港投保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但是纠纷争议也不断增加。
2015年,香港投诉局处理了728宗投诉个案,其中647宗属于接获的个案,比2014年的603宗增加了7%,而81宗则是2014年尚未审结的个案。
数据显示,在已审结的333宗个案中,有56位投诉人获得保险公司赔偿,涉及的赔偿总额达275万港元。投诉个案的两大主要类别为“保单条款的诠释”及“不保事项”。在众多个人保险产品中,引起最多索偿纠纷的两类保险产品分别是住院/医疗保险及旅游保险。
前述香港保险代理人承认,保险业在香港更多是自律,监管不如内地保险业规范。
近日,因香港与内地保险业务在适用法律、监管政策以及保险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国保监会就赴港购买保险的相关风险发布提示。
首先,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
其次,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与内地相比,香港法律诉讼费用较高,可能面临较高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此外,除了法律诉讼之外,投保人也可选择向香港的保险索偿投诉局投诉与理赔索偿有关的纠纷,但该局目前可裁决的赔偿上限是100万港币,大额保单的赔偿纠纷无法通过该局裁决处理。
此外,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还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
一方面,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款、保险金给付以港币、美元等外币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外币汇兑风险。
另一方面,内地居民个人到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是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尚未开放的项目,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此外,如以期交保费方式购买长期寿险保单,也可能存在因外汇支付政策变化导致无法交纳续期保费的风险。
最后,香港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香港监管部门对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无具体要求,大多数长期期交保单在保单前期现金价值很低,前两年甚至为零,中途退保时,投保人只能获得保单的现金价值,将承受较大的损失。
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的背后,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保障与投资,更是追求境外投保的避税等特殊功效。甚至借助香港保险产品,达到转移资产的目的。
对此,国家外管局也陆续出台了多条“限购令”。
“个人到境外出差、旅行、留学期间购买人身意外险、疾病险等小额保险,将不受任何限制;但如果是到境外购买人寿险或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则存在着风险。” 国家外管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表示,前者属于服务贸易类交易,政策明确予以支持;而后者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交易,对这种保险类产品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和法规未明确允许。
警钟敲响了
一位保险业专家表示,随着保险意识的觉醒,如果内地保险产品与香港保险产品的差距依旧无法缩小,随着财富积累和全球资产配置意识的不断提升,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可能会成为一种刚性需求。
有机构预期,未来五年,境外投保保费年均复合增长约49%,赴港投保将蚕食境内保险市场至少7%?10%业务。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更是认为,赴港买保险热潮,将倒逼内地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升级、创新力度,给投保人提供更高回报、更强保障能力的保险品种。
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坦言,香港保险产品具有保障高、预期收益率稳定而且比较高的优势,这点是内地保险产品所欠缺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内地保险公司存在风险管理和运营管理成本较高、机构僵化等问题;另一方面是需要提升养老医疗管理技术。此外,人才短缺是制约商业保险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直以来,内地保险市场产品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未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广发证券金融业分析师曹恒乾指出,这种情况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内地保险市场的监管政策较为谨慎造成的。保险资金投资端长期被严格限制,可投资产类别有限,风险保守可控。负债、投资双轮驱动的内地保险业在监管的庇护之下得以以低风险的方式快速做大,却难言做强。
相较而言,与国际接轨的香港保险市场更敢于寻求高收益投资标的,受投资标限制也较少,这直接导致了内地保险产品的分红收益率远不如香港保险产品。
不过近年来,尤其是保险“国十条”颁布以来,内地保险行业逐步开始了一些改革措施,旨在加强保险行业的市场化,鼓励险企持续创新。如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年前全面落实的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以及车险市场费率改革的试点扩容,都预示着监管层已经开始考虑放开内地市场的监管限制,进一步加快其市场化进程。
从行业供给侧看,内地保险业的产品结构长期以来严重失衡,分红、理财型保险产品占比畸重,保险行业的整体形象、专业能力和服务价值不被消费者普遍认同。
无论如何,赴港投保热潮已敲响了中资保险企业的警钟,对于中资保险企业而言,未来的特色化、专业化、创新化发展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