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畜牧兽医局
适应新常态 展现畜牧业发展新姿态
王俊/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畜牧兽医局
随着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畜牧业发展将面临着养殖风险突出、资源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剖析畜牧业发展转型中新常态的特征,树立换挡发展新心态,引领畜牧业发展适应目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常态,将“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目标有机融合,寻求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突破点,展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姿态。
1.面对规模步伐放缓呈现多元养殖新常态。多年来,畜牧业是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展,散养加快退出,规模快速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发展盲目追求高标准、大规模、上档次模式的增长,同时由于工厂化养殖出现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迫使人们追求健康有味的绿色食品,导致传统的生态放养发展畜牧业仍有生长的土壤,加之畜产品消费市场不断细化,使得在畜牧业由传统的初级模式向现代的高级模式发展中步伐放缓,并出现了由规模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等多种经营主体结构并存的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立体养殖等多元化养殖模式的新常态。
2.面对环保压力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新常态。长期以来,畜牧业发展立足于资源禀赋,气候环境影响着养殖业的生产与效益,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老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畜牧业逐步由生态放养发展到占地实施舍饲、笼养等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养殖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随着养殖发展基数越来越大,反而造成养殖污染的问题日趋凸显,已经成为阻碍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减少污染,各级多采用加大投资减排、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等方式来控制养殖量,使得畜牧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畜牧业发展进入到用地环保双重制约并日益趋紧的新常态。
3.面对企业投资加大效益空间小的新常态。生态型畜牧业由于占地面积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消费群体尚在成长等因素,发展多停留在理念、理论阶段,现阶段畜牧业主要发展趋势依然呈现掠夺性,对动物进行人工干预,强行改变生活习性,以高资源投入代价换取动物快速生长谋求最大生产效益,使得畜牧业盲目发展,“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政策性因素对用地环保、防疫条件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使得工厂化养殖企业不得不面对养殖出现了投资加大、效益空间缩小的新常态。
4.面对市场主导发展供需结构失衡新常态。多年来畜牧业发展的主旨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历了家庭副业期、数量扩张期、转型发展期,畜产品逐步由副食品演变为生活必需品,畜产品供求从总体上实现了总量的基本平衡,取得了很大发展,同时也暴露出“猪周期”“牛魔王”“羊贵妃”“火箭蛋”等市场怪相,虽然现阶段畜产品总量已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但出现了结构型短缺和剩余,突出表现在牛、羊肉总产量偏低,猪肉、家禽现阶段剩余严重,使得在市场引导供需平衡中出现结构性短缺和阶段性有余并存的新常态。
5.面对舆论过度炒作影响市场行情新常态。
畜牧业发展一直以来是以消费主导生产,但是在面对动物疫病风险和质量安全问题的时候,经过舆论的过度炒作,常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购买信心下降,继而寻找更昂贵的替代消费品;同时,因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影响生产者积极性,进而影响畜产品供给大局。媒体炒作尤其是对不实消息的过度关注影响和冲击行业的发展,如人感染H7N9疫情发生以来,经过媒体的渲染,人们谈禽色变,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出现了疫情决定行情,舆论影响市场的新常态。
畜牧业发展面对规模户快速发展,小农户逐步退出;养殖成本上升,风险加大;外部因素影响日益加深,投资和技术门槛提高;环保压力加大,质量安全成为焦点等突出问题,政府部门和经营企业必须树立与新常态相适宜的“新心态”。
1.政府部门树立适应低速增长新心态。政府部门要认识到畜牧业超常规高速增长不是常态,持续下行低速也不是常态,新常态下增长速度会下降,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发展。我们绝不要“低水平”的“高增长”,绝不要“带血”的“肉蛋奶”,我们要破旧立新,改变旧的观念和逻辑,冲破思想上传统陈旧的以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政绩观”的束缚,提高适应新常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立足地域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研究畜牧业发展新思路、寻找新出路、谋求新突破,逐步树立畜牧业低速增长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心态。
2.经营企业树立适应提质增效新心态。经营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在把生产效益作为出发点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改变一味依靠行政资源和政策优惠推动发展的习惯性方式,在发展中注重运用市场的方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找准市场活力,推动自身发展,逐步提质增效,树立产品安全发展第一的新心态。
发展畜牧业要重产能,挖潜力,控风险,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寻求突破畜牧业发展的新途径,但不论方式怎样转,结构怎样调,都必须坚守“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发展底线。
1.发展活力上寻求突破。为切实从过去的资源型消耗、数量型增长转变为科技支撑型、质量效益型增长,提升发展质量和产业素质,应从全面激活新型养殖主体的内部活力上寻求突破。大力发展规模大户、家庭牧场、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发展新型养殖主体,激活畜牧业发展的内生活力,实现经营主体形成真正利益的共同体,成为新生代畜牧业发展主力军,逐步展现经营主体多元化、产业结构优越化、经营规模适度化、产品质量安全化的畜牧业发展新姿态。
2.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要从过去的分散饲养转变为适度规模饲养,现阶段要以推进适度规模养殖为突破口,降低散养率,提高适度规模发展比例,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的优势,发展有畜禽、粮食、林果、蔬菜基地的种养一体化的家庭农牧场,全面推进标准化的适度规模养殖。
二是供求结构调整由总量平衡向结构平衡突破,例如针对目前结构性的猪、禽肉剩余和牛、羊肉短缺的问题,我们现阶段应立足于坚持适应市场稳猪鸡、开拓市场促牛羊的调整政策,从市场供求结构均衡调整上入手节约养殖资源,提高生产效益。
三是发展结构调整要进一步延伸畜牧业深加工产业链条,拉伸畜牧业短腿,将局部化结构调整转变为整个产业的一体化深度调整,健全“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的产业组织模式,实现畜禽养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3.思想理念上寻求突破。在发展畜牧业的思想理念上要撇弃传统以规模数量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我们要“换挡”发展,不能只追求“高”、“大”、“上”的养殖场,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追求产业发展。因此,在畜牧产业规划和基本建设投入上,应统筹考虑养殖基础、资源优势、环境承载等综合因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立足于优势突破发展限制。如左权县近年来利用移民搬迁后遗留的旧村址的耕地、山坡等资源,创造性地发展生态庄园经济,集种植养殖、标本观赏、旅游观光为一体,开辟了一条山区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并显示出极强的带动力。
4.发展矛盾上寻求突破。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绝不能因产业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更不能因重视生态保护而导致产业发展过分降速甚至放弃,要统筹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实现畜牧业的增长实实在在没有水分。如在“林牧矛盾”的问题上,各级政府倾向于林业发展以保护生态,将栽不活树就归罪于羊作为托辞,可不管是山羊,还是树林,都是人管理的对象,即使时有发生毁林啃树的情况,也应从人为管理不当上重新认识,而不能一味的实施禁养去限制畜牧业发展。再如为避免人畜争资源的矛盾,政府应及早介入,科学界定养殖区,防患于未然,禁养的坚决取缔,并依法给予经济补偿;能养的区域,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确保养殖户按照环保部门要求,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达到粪污不乱排,病死畜禽不乱丢,环保与发展双促共赢的新局面。
5.工作机制上寻求突破。推进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是长期任务、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政府部门应注意把握节奏和方法,在工作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寻求新突破。一是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坚定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做好引导和服务,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二是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政策的针对性,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辖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优势和市场条件,科学制定规划,引导畜牧业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如果没有畜牧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就不能增加,对老百姓而言,再美丽的生态只能是“镜中花”,再幸福的家园也只能是“水中月”。现阶段畜牧业发展正处在调结构、控风险、提效率、保质量、促环保的转型升级重要阶段,我们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及环境承载能力,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放缓工厂化养殖发展步伐,逐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在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形成从松散到紧密的结合,提升畜牧产业能力,缓解资源偏紧、环境恶化、结构失衡等日益突出的问题,逐步将一个现代化的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畜牧业新姿态展现在政治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