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的大学生阅读偏好调查

2016-06-02 01:34张卫华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大学生;阅读偏好

摘要:处于转型期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图书馆 为了进一步优化藏书结构、规范图书管理、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和提高学生借阅率 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阅读偏好和阅读倾向进行分析。文章结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帮助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大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5-0103-04

1研究背景与方法

1.1研究背景

在2015年3月15日举行的记者会上 李克强总理倡议“全民阅读形成氛围 无处不在” 认为“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 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 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 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不仅“全民阅读”屡次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关于阅读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当下热点。

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一部分出自实践 而另一部分则来自阅读 阅读兴趣、阅读心理及阅读方式方法成为当下阅读研究的重要部分。阅读研究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同时也是图书馆学、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共同关心的一个领域。因为阅读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 也是个体间接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偏好是潜藏在人们内心对于阅读的一种选择倾向和情感表达 它是主观的 也是非直观的 不仅反映了明显的个体差异 也呈现出一些可察的群体特征。

以往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通常只针对电子阅读、移动阅读及其与纸质阅读的比较 相应地忽略了对纸质阅读状况进行与时俱进的再探索和再调查。在新媒体环境下 把关注点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之上 发掘图书馆的纸质图书是否受到冲击而一蹶不振 大学生的阅读偏好是否随着时代发展衍生出新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阅读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都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法。笔者选择了两种方式:①问卷形式。采用开放式的问题设置 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所在的年级、专业和阅读喜好 问题的设计力求做到客观、真实。②登记记录形式。比前一种方法具有更强的随机性 且周期长、重复率低。

1.2.2系统分析法。汇总图书馆一学年三个年级的借阅分类统计数据 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和分析 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借阅情况和借阅偏好。

1.2.3访谈法。访谈法是尽量减少占用的时间 设立一些特定的、比较容易回答的题目 问题主要集中于阅读偏好和阅读来源这两点 同时可对被访问者的态度行为进行观察 获得问题外的许多非语言讯息。

1.2.4观察法。为了在相对自然的情景中直接观察学生的借阅行为 获取客观的选择偏好数据 采用观察法在书库内进行现场观察 并及时记录相关情况予以分类整理。

2调查结果统计

首先 在书库内设置了公共题板和便利贴纸 由学生自主地提供想要阅读的书籍名单 利用4周时间 共收集读者选书信息184条、164本 访谈30余次。其次 将调查表格发放于勤工俭学学生 由他们深入各班分发给学生们填写 共收集选书信息493条、268本。最后 利用系统软件收集了上万条数据 作为对已分析所收集内容的进一步辅助。

2.1类别偏好

笔者分析了系统内部数据和调查问卷、统计表格 从书库原有书籍和学生推荐书籍两部分做综合考量。

从图1可以看出 根据2014—2015学年的借阅数据 三个年级共借阅图书26,985册 其中I类文学书占据了最大的比重 达到12,349册 占总数的46%;T类图书2,463册 S类图书2,311册 占总数的9%;H类图书2,167册 占总数的8%。从图2可以看出 搜集到的432本推荐书目中 文学类307本 历史、地理31本 社科类23本 经济类21本 文科教体类14本 艺术类11本 哲学、宗教类8本 其他書20本。与图书推荐的情况相似的是文学类书籍占据主要地位 不同之处在于一些专业类书 如农业、林业和工业技术等所占比例锐减。

2.2作者偏好

调查数据同样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选取2014—2015学年的系统内原有书籍 按作者的借阅量进行综合排行;二是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按照学生自主推荐书的作者的出现频数进行排行。

图3中 排行前十名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 跨越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还有两个为80后作家。图4中 推荐次数多的作者不再仅限于国内 还有来自日本的村上春树和挪威的乔斯坦·贾德;刘同、张嘉佳为现下十分有名的畅销书作家 当年明月和南派三叔则是著名的网络作家。

张卫华:应用型本科的大学生阅读偏好调查2.3素材偏好

对学生自主推荐I类文学书进行再细分 按照作者的类别分为传统文学类和网络文学类两部分 每一部分又根据其性质分为小说和杂文。网络文学指的是新近产生的 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 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传统文学则取其在狭义上区别于网络文学的文学体裁与样式的定义。

在推荐的307本I类图书之中 传统文学共218本 其中小说77本 杂文141本;网络文学89本 其中小说73本 杂文16本(见图5)。

2.4媒介偏好

将媒介的调查列为封闭性 提供了三个种类供学生选择。顾名思义 手机是指利用手机进行阅读 纸媒是指传统的纸质阅读 电纸书指代了在最近几年出现的电子书阅读器 如kindle等。参与调查的89人中 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纸媒 极少数学生选择了电纸书 详见图6。

2.5渠道偏好

渠道偏好是为了掌握学生所推荐图书的了解渠道 采用开放式的访谈方法 得出了影视作品相关、微博微信推荐、课上老师推荐、同学推荐、网络电子版、喜欢作者的新作和曾在书店(图书馆)阅读过这几个主要选项 前四项的人数远远高于后三项的人数 也就是说在对书籍信息的了解上 被动型远远大于主动型(见表1)。

表1推荐书籍的了解渠道

了解渠道人数(人)影視作品相关27微博微信推荐21课上老师推荐15同学推荐10喜欢作者的新作7网络电子版5曾在书店(图书馆)阅读过43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对调查结果经过严格的数据对比、分析 并根据数据呈现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 对确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 得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偏好特点及形成原因如下。

3.1虽然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方式仍然相对传统

虽然移动阅读的快速发展影响了纸质图书的借阅 但不可否认 纸质图书依旧是学生们的首选。在调查中 学生们对纸质图书的肯定较多 如阅读舒适、有真实感、便于标注。通过分析还发现 数字阅读的阅读内容以网络文学中的言情、玄幻和武侠为主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仍然未得到彻底解决 这都是制约数字阅读发展的因素。

3.2虽然素材更加多样化 阅读内容仍然相对集中

虽然在整体上学生的阅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学生偏爱的阅读内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作品出版物 二是农工类专业书籍 三是英语考级辅导书。在调查中发现 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阅读书籍更多的是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通过英语或期末考试;另一部分学生更喜爱“不用动脑子”的快餐式浅阅读 作为日常生活的调剂和放松。即使是在文学作品中 也呈现出明显的浅阅读化趋势 通俗文学阅读比例远远超出严肃文学和纯文学 阅读的实际性和娱乐性特点突出 反映出课业内容较重和求职压力巨大的现实。

3.3虽然渠道更加多样化 阅读选择仍然相对闭塞

学生之间的热门书籍主要有三种:第一 影视改编作品相关书籍 如:被拍成电视剧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拍成电影的饶雪漫的《左耳》及姜戎的《狼图腾》 在短期内阅读需求激增;第二 擅长网络营销的畅销书 利用微博和微信的新手段 由粉丝转帖、路人阅读转发来扩大影响和认知度 如作者刘同、张嘉佳及借阅量排行第一的笛安;第三 引发追星效应的“明星作者”的作品 前有郭敬明和韩寒 后有《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 符合青年学生读者热衷树立偶像 对追星有极大热情和精力的现状。再结合调查信息可以看出 学生对书籍的了解更加被动 大部分来自他人或外界媒体 极少出自个人阅读经历的主动性。

3.4虽然兴趣更加多样化 人文阅读仍然相对匮乏

受理工科占较大比例的现实所限以及当下重理轻文的社会现实影响 理工科院校把大多数的经费都用来购买反映学校理工专业特点的书籍 因此 人文教育书籍在库存量和推荐量上严重不足。虽然人文书籍的阅读对增强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 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人文书籍恰恰是他们不常涉及的领域。大部分同学对人文类书籍不感兴趣 少部分学生认为人文类书籍偏少、种类单一 原有藏书无法与时俱进地符合大学生口味。图书馆人文书籍数量和质量的不足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书籍的阅读兴趣 间接影响了院校的人文氛围。

4建议

图书馆先驱杜威提出的“用最低的成本 为最多的读者 提供最好的阅读”是采访工作的终极目标。采访人员应依据读者对各类型图书的关注程度调整其在图书采访中的比重 在保证专业图书需求和基本图书种类需求的基础上 考虑将有限的经费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 拉近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笔者的建议如下。

4.1流行与传统并重 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相结合

最近几年 图书馆有增加网络文学作品的趋势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书籍外借量 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学生读者到馆阅读 但不可否认 网络文学作品“短、平、快”的特征所带来的快餐式浅阅读 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已有的文学经典著作却因藏书陈旧、破损严重、种类有限备受诟病 甚至成为许多学生不选择阅读传统文学时的一项主要原因。图书馆不仅要考虑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流行需要 还要加强藏书建设“固守”传统、坚持经典名著的再阅读。首先 适量选购网络作品、畅销书作品 并且设定单次借阅量或借阅时限 增加它们的数字阅读方式 相对减少纸质书的数量。其次 适时引导传统名著的阅读方式、方法 将经典阅读嵌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配合学生的必修、选修课推荐原著作品和相关评论著述。再次 适当对经典名著常换常新 馆藏要以文学经典馆藏为主 并多向作品原著倾斜 开展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来启迪读者 提高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积极性。最后 注重网络文学的内容与版权、相关法规和社会道德 不仅要剔除涉黄涉暴等违法资源 还要杜绝网络盗版行为 在吸收网络文学精华的同时 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其糟粕。

4.2专业与人文并重 深阅读与浅阅读相结合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大力发展实用性、专业性的同时 还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即使倾向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也并不和人文阅读存在矛盾 所以被视作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 更应该将这两点并重 不仅发挥校内教师专家的光和热 还要将外部资源“拿来”为己用 深入挖掘推进实用和人文阅读并进的可行性。①“读什么”。广泛联络校内的专家学者 根据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的了解 由他们推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代表性的书目 帮助学生把握学科精髓、确立学习目标 如:收录入门性专业经典书帮助他们打好专业基础 选取深入浅出的作品提高专业素养;搜集社会上知名学者、阅读博主、荐书类节目、相关微信公众号及各出版社的榜单排行、豆瓣网的书籍推荐等多方面信息 整合出全面而丰富的书单定期予以推荐 拓宽学生们的了解渠道、认知范畴 并根据新书到馆后读者对其使用情况做出科学的统计评价 调整选书和购书方向。②“为什么读”。浅阅读的随机性、偶然性会降低阅读学习能力 而借由深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由点到面地构建阅读中思维的连贯性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浅阅读中“文学素养的缺乏、文化素养的单薄 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 知识经验的浅薄 人格气质的狭隘” 人文素养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文知识更需要长期不断地积淀。

参考文献:

[1]袁嘉芮.幼儿阅读偏好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3(2):56-58.

[2]胡耀辉.浅谈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J].考试周刊 2013(65):133-134.

[3]郭文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文学纸本阅读状况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 2013(9):46-49.

[4]贺月华.刍议网络文学进入图书馆的价值与适度原则[J].图书馆杂志 2014(3):49-51.

[5]赵纲.论高校图书馆对纸媒化网络文学的取舍[J].科技创新导报 2013(22):195-196.

[6]李国武 李玲玲.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基于对某高校抽样调查的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2):48-53.

[7]孙凌云.高校学生读者的浅阅读倾向及图书馆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 2010(3):85-88.

[8]程红兵.阅读人文:精神的自由呼吸[J].中文自修 2007(7-8).

[9]林惠琼.中职学校图书借阅调研报告[J].科技视界 2014(21):194.

[10]陈雅娟.阅读视角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 2013:20-30.

(编校:崔萌)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