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学视角下茶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

2016-06-02 09:25:50王建辉
关键词:规范化

王建辉,蔡 银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术语学视角下茶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

王建辉,蔡银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茶名英译的规范化对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与国际间的相互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茶名英译规范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茶名译名的统一。通过分析影响茶名英译的因素——茶名命名方式、术语英译原则、译名的接受情况,以期加快茶名译名的统一和规范化进程。

[关键词]术语学;茶名英译;规范化

随着国际交流日渐增多、国际贸易日益频繁,茶在中外建交、国际贸易以及茶文化输出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茶产业面临着“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的尴尬局面和“有名茶而无名牌”[1]的原因与茶名英译不统一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茶名英译规范化的重要性

术语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生活中专门领域内表示概念或关系的用语,指用以表达专业领域关键思想或知识的核心词语。术语不同于普通词汇的最典型的特征是词义的单义性,为避免因歧义而产生误解,一个术语只能指称一个概念或事物,同一概念或事物也只能由一个术语来表达,且一个概念或事物的语言名称(术语)一旦确定则不宜变更。

茶学术语是指茶文化学框架下反映茶学内涵的专业术语,[2]是科技术语的一个组成部分。茶名是为了明确茶学学科内各不同种类的茶而创制和使用的具有辨别性的专有名词。例如,铁观音,汉族传统名茶,属于清茶类,相传由于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而被乾隆赐名。[3]又如,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4]

茶名作为茶学术语的一部分,相当于该学科的“脸面”,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大都从事物的名称入手,对于茶学这一学科来说也不例外。专门从事茶叶贸易的企业家或者其他爱好品茶的西方人士对茶叶的了解最先都始于对茶名的感知度。如此,茶名英译及译名规范化在茶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茶学科建设、茶叶贸易发展等各方面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同时,为保证知识、科技亦或是文化的正确传播,指称特定概念或事物的术语必须全面而确切地再现所指称的概念或事物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简明扼要、便于识记也是术语的特征之一,术语的这一特征是其能广泛传播并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

一个译名只有能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才是好译名。[5]因此,如果茶名译名不准确或者同一物品出现两个不同的英译名,会造成译名所指不明而造成误解或文化内涵的流失。例如,雀舌茶,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6]取“Sparrow Tongue”[7]为其译名,让人很难将茶叶与 “麻雀舌头”联想到一起。再如,南京雨花茶,是一种绿茶,主要产自南京中山陵及雨花台一代,而被命名为“雨花茶”,[8]其名称与“雨”“花”并无关系,译成“rain-flower tea”[9]很显然不恰当。

然而,如上述实例所示,茶叶译名问题存在见仁见智的现象,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译名,茶叶译名混乱的局面一直存在。茶名英译不规范现象抑制着茶知识的传播、茶学学科的发展、茶产业的推广及茶文化的输出,茶叶译名的统一工作也因此而变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茶名英译现状及译名规范化应考虑的因素

(一)茶名英译现状

笔者阅读了有关茶叶的文献资料并走访了湖南和深圳多个大型茶叶市场,对茶名本身及茶名的英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考察的结果做了如下总结:

1.茶叶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中国茶叶种类丰富,每个品种下还包含多个品系,如六大茶类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黄茶和白茶,而绿茶类又包含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云雾毛尖、黄山毛峰等近百种品系。除茶类丰富外,茶名命名方式也多种多样。

(1)以“产地+产地”形式命名的茶有西湖龙井茶、云南普洱茶、福建水仙、龙岩斜背茶、碣滩茶等;

(2)以“产地+茶叶形状”形式命名的有六安瓜片、君山银针、黄山毛峰、信阳毛尖、浙江珍眉、宁强雀舌、绍兴珠茶、无锡毫茶等;

(3)以“产地+茶色”形式命名的有井冈翠绿、祁门红茶、安化黑茶、蒙顶甘露等、平阳黄汤、滇红、婺绿;

(4)以“产地+茶色+茶形(及采摘时间)”形式命名的有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蒙顶黄牙、白毫银针、顾渚紫笋、峨眉竹叶青等;

(5)以“产地+环境”的形式命名的有庐山云雾、武夷岩茶、龟山岩绿等;

(6)以“产地+动/植物”的形式命名的有太平猴魁、永春佛手、安化松针;

(7)以“采摘时间”的形式命名的有明前茶、明后茶、雨前茶、雨后茶等;

(8)以“茶树品种”形式命名的有大红袍、肉桂等。

2.音译法在茶名英译中占主导地位。在茶名英译问题上,不少学者发表过看法,综观各类文献资料,大多数学者在茶名英译的方法上倡导音译。如“西湖龙井”的英译,有人将其直译为“Dragon Well Tea”或者“West Lake Dragon Well Tea”,而有学者则认为“Dragon Well”曲解了“龙井”的含义,若无法准确用目的语传达该茶名及其典故中的文化内涵,不如采用音译法保留读音加Tea、避免误译;[10]又如“大红袍”茶有人将其直译为“Big Red Robe”,而有人则认为在西方Red具有贬义不宜采用,建议音译为“Dahongpao Tea”更为准确,[11]再如“洞庭碧螺春”的英译,有人认为应根据茶的特征将其直译为Dongting Virid Spiral Tea或者Dongting Green Spiral Tea,[12]对于这个译名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该译名太长不符合事物名称特点、不易为西方读者接受并建议改译为Dongting Biluochun Tea。[13]正因为大家在茶名英译的方法方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同一茶名便出现了不同译名,即同名异译现象。同名异译(或一名多译),指同一个术语名词有多个译名, 因译者对术语的理解不同, 导致术语翻译不一致的现象。[14]

3.茶名译名采用不一致。茶名译名采用不一致直观地体现在茶产品和茶著作两方面及两个层面上。宏观层面上,同一茶品种产品包装上的英文名称与茶著作使用的英文名不一致;微观层面上,不同生产商生产的同一茶品种茶名采用不一致,同时同一著作内同一茶品种出现两个英文名。如“Junshan Yinzheng”与“Junshan Silver Needle”出现在同一书中,“Tieguanyin Tea”与“Tea Buddha”出现在不同产品包装上。

从以上现象来看,茶名英译并非易事,茶名英译与译名使用也并没有达到术语“简练、一致、明确”三个基本要求,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一种思想或概念术语的不同翻译势必影响接受者的思维方式,甚至会使得该思想、概念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15]茶名英译这一不规范现象必然会使茶名涵义的准确传达出现偏差,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二)茶名英译规范化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作为国际茶业贸易的实体、中西沟通交流的特色桥梁和中国茶文化的载体,茶理应发挥其自身特色为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茶名英译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一直未取得重大进展。处理茶名英译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茶名英译应考虑术语英译的要求和原则。术语翻译和术语标准化是术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者应用术语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后者旨在消除术语混乱现象以促进知识传播和学科发展。知识的跨文化成功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术语的正确翻译,因而术语学和翻译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术语学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术语的本质和特性能使术语的翻译更省时、更精准,同时也可为术语的规范化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作为茶学术语的一部分,茶名英译时应力争做到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简洁与准确相统一,坚持“一名一译”。 准确、规范、单义的茶名译名更能促进茶学科的发展和茶产业的繁荣及茶文化的传播,一名一译能避免接受者理解上出现偏差。

其次,茶名英译时也应考虑文化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由于中西方茶文化不对等,英译茶名时中西无一致概念,译名无法相互对照,以致无法准确、清楚、简洁的译出令人满意的译名;另一方面,文化不对等因素亦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在英译茶名时是该采取归化策略迎合西方人的言语表达方式还是应采取异化策略更加凸显茶的东方特色,这也是建立茶叶译名规范标准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最后,茶叶译名的规范化工作还应考虑接受者对译名的接受情况。接受者是对术语译名进行选择的主体, 一个译名只有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才会有实用价值。[16]有些茶名译名虽不准确,但这些译名经过长期使用已被大众所接受,在进行茶名译名规范时,需酌情保留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译名。而另外一些不准确而又未大众化的译名则需尽早规范其准确译名以便推广。

综而观之,做好茶名英译工作既要牢记茶名单义性、稳定性、准确性、简明性及系统性等特征,又要考虑茶名所代表的文化底蕴,保证译名能够准确再现我国的文化传统,还要考虑译名的接受问题,译名须尽可能符合译语的语言规范,保证目标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术语的正确涵义。[17]

三茶名英译规范化的方法和策略

茶名英译规范化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规范茶名译名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茶名自身的命名特点,还需考虑其他各种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根据茶名的命名特征,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如,以“产地+产地”形式命名的茶名可采取音译法,云南普洱茶译为“Yunnan Pu'er Tea”,福建水仙茶则译为“Fujian Shuixian Tea”;以其他方式命名的茶名均可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方式,如六安瓜片因其形似瓜子叶呈片状而得名,因此译为“Lu’an Melon-seed-shaped Tea”比“Lu’an Melon Seed Tea”要更为合适,君山银针译为“Junshan Silver Needle-shaped Tea”比“Junshan Silver Needle Tea”更为恰当。除此之外,巧妙借助汉语拼音英译茶名不失为一种创新手法,“乌龙茶”的译名“Oolong”源自汉语拼音借用,“乌龙”来自厦门方言“oōlióng”,通过借用汉语拼音并巧妙的将其西化,既具新意又具创意,“Oolong”的译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也更容易被西方人接受。

(二)准确了解茶名的内涵,合理采用“归化”策略

准确了解茶名的内涵和背景一方面可以在翻译时避免主观臆想、望文生义而造成误译,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帮助译者抉择将译名“归化”处理还是“异化”处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是文化得以推广和传播的主要途径,单方面迎合对方的文化而规避西方国家所谓的“禁忌”并不见得能使中国茶走得更远。以“西湖龙井”为例,该茶是以“产地+产地”的形式命名,但由于龙井背后有特殊的典故不宜采取音译的方法。“龙井”原指中国杭州翁家山龙井村圆形泉池,该池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因大旱不涸,古人认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故称龙井。龙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是皇室的象征,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含义。若将“龙井”直接音译为“Longjing”就失去了“龙井”原本所具有的神秘之感,反而将其译为“Dragon Well”会更加具有内涵和吸引力。因此笔者认为“西湖龙井”译为“West Lake Dragon Well Tea”更为恰当。再如明前茶与明后茶、雨前茶与雨后茶的英译,“明”和“雨”分别指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与“谷雨”——中国独有的用来记录时节和气候的方式,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关于雨前茶和雨后茶的英译,《外交部中国文化系列——饮食》的英译本中是如此翻译的:“Tealeaves collected after the Qingming but before Guyu are called “pre-rain tea,” and the spring tea picked after that are called“post-rain tea.”。[18]“pre-rain tea”与“post-rain tea”中的“rain”并不单指“谷雨”,根本无法准确表达原名的含义,译为“Pre-Guyu Tea”和“Post- Guyu Tea”更直截了当,“Pre-Qingming Tea”和“Post- Qingming Tea”亦然。

(三)适当保留“约定俗成”的茶名译名

荀子在《正名篇》中曾说“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易于约则谓之不宜。名固无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茶名译名正名亦是如此,需遵守“约定俗成”的原则。如“铁观音”的英译有十余种,但Iron Goddess、Iron Buddha、Tea of the Iron Bodhisattva等这一类的译名在使用中已被逐步淘汰,目前人们更习惯直接用“Tieguanyin Tea”来作为“铁观音”的译名。“东方美人”产自台湾,原称“白毫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的青茶,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赐名“东方美人”,尔后“Oriental Beauty”就成了该茶的专用译名,若再争论是否应该在“Oriental Beauty”后加“Tea”就毫无意义了。因此,已被广泛接受的译名不宜轻易变动,否则会增加译名的正名工作的难度。

(四)发挥权威机构的作用,重视茶叶译名的定名和审定工作

解决术语混乱状况的最终方法是由权威机构提出建议性的规则, 让译者在翻译时参照规则解决新术语翻译的问题。[19]只有权威机构建立统一的翻译标准、对术语译名的质量进行审定、并对核定的译名进行推广,译名的混乱状况才能得到真正改善。针对茶名英译不规范现象,专业术语审定委员会首先必须在茶名英译方面制定相应的翻译标准或译名评判标准,然后再采取有效的定名方式。如,对现有译名进行评判和审定,对不准确的译名应予以更正或向社会征名。确定茶名译名后,专业术语审定委员会还需及时公布正确的译名并予以推广和宣传,尽早使准确的译名进入社会生活中。

(五)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快茶名译名的规范化进程

茶名译名的规范化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相互协助。茶学科专业人士是茶名译名定名的最重要的因素,应准确提供茶名的命名背景、命名方式及茶名内涵;译者是确定茶名译名的主要力量,应加强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将翻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力争在术语译名的统一和规范化方面做到“准确、单一、规范”;社会各界的其他力量(如爱茶人士、商界、媒体等)是茶名得以推广和宣传的主要途径,应及时宣传和采用专业术语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译名。

茶名译名应是一个数量有限、逻辑统一、界定清晰且所指明确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规范化的茶名译名有利于知识查找和共享;有利于完善学科或领域的建设,提升其竞争力;有利于产品的对外推广和销售,甚至提高企业或国家的经济地位。翻译工作者、术语委员会、茶叶贸易相关方及茶叶爱好者应齐心协力,根据茶叶名称本身的内涵,结合翻译的相关方法和策略,致力于茶名译名的规范和统一,为中国茶树立品牌形象,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战锋.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茶叶商标的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117-118.

[2] 袁媛.语境与茶学术语符号意义的英译[J].科技信息,2011(22):602-604.

[3] 佚名.铁观音[EB/OL].[2015-12-0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iTl4TY-Jbs0rrYt7rdrY5HdzlqAa6

ey-JhKku_iHcQ1dP-nVCYtj47bMUdOcSsS1QaBfe3lcd8zg

L71qVMXt0aDyfvylzOR2N9Gc5gZqp_.[4] 佚名.普洱茶.[EB/OL].[2015-12-06].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ge8yy3N0HIcddjPBgCJF0eVGcOwjnMuPzgdjie6Hgtgl2DUkcnrrJt3WYYMK4eISPJHa0abRE_Y73zBLDy_

sq6UuP66OPMvw-FMjqJCE27.

[5] 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2005(S1):80-84.[6] 佚名.中国茶文化英译技巧探寻[EB/OL].[2015-12-06]. http://www.docin.com/p-981159764.html.

[7] 袁媛,姜欣,姜怡.从符号学角度看茶名的英译[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04):237-240.[8] 佚名.雨花茶.[EB/OL].[2015-12-06].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xkHbZGo-ryOUI5OmGqaj7nQxvvMLs

50-KVq2MO81Yp5V1sKntkG134MtTmkQHFyqYZDtaMeRos

PZtWBAc_FzVK.[9] 佚名.中国茶文化英译技巧探寻[EB/OL].[2015-12-06].http://www.docin.com/p-981159764.html.

[10] 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1-54.

[11] 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物,2014(6):67-69.

[12] 杨倩.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名的英译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14(4):80-81.

[13] 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4):51-54.

[14] 曾剑平.人文社会科学术语译名的规范化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51-53.

[15] 黎土旺.术语的翻译现状及其规范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91-495.

[16] 袁宜平.科技术语译名的接受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83-86.

[17] 王少爽.译者术语能力探索[D].天津:南开大学,2012:42.

[18] LIU Junru, WILLIAN W. Cultural China Series: Chinese Food——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M].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4:88.

[19] 张沉香,张治英.林业术语译名的规范化探讨[J].中国翻译,2007(2):68-71.

责任编辑:李珂

Termin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a Names’ Translation

WANG Jianhui, CAI Y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Standardizing the translation of tea names is crucial bo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nd tea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andardization is to achieve the consistency of tea names transl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ea names’ translation is firstly analyzed. Th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 names translation, it attempts to propose five suggestions for tea names’ transl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i.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 names,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erminologies and the reception of the translated names, and aims at improving the tea names’ translation and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its translated names’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terminology; tea names’ translation;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16)02-0093-04

作者简介:王建辉(1970-),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语言测试与教学;蔡银(1987-)女, 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5-11-03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6.02.017

猜你喜欢
规范化
点播影院迎来规范化,4K HDR迎来普及之潮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商周刊(2017年23期)2017-11-24 03:24:09
谈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兰台内外(2017年5期)2017-06-06 02:24:19
早期胃癌的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6
政务微博的规范化运行探讨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29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的新机遇
论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