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贯通的“课证结合”课程设计初探
——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例

2016-06-02 01:04刘剑昀
职教通讯 2016年6期
关键词:维修电工课程设计

刘剑昀



中高职贯通的“课证结合”课程设计初探
——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例

刘剑昀

摘要: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以维修电工(中、高)职业资格(岗位)标准和鉴定要求为切入点,探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模式“课证结合”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并提出设计方案。为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双证融通”的课程改革,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课程设计;维修电工;双证融通;课证结合

近些年,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贯通模式”)是上海市教委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先行尝试的改革。贯通模式从2010年起在少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或职教集团学校内试点,到2013年,首次向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放开贯通模式申报权。贯通模式经过了近五年的探索和实践,试点学校和专业逐年扩大、招生人数日益增长,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笔者以立达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拟开展贯通模式为例,在该专业继续实施“双证融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依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岗位)标准和鉴定要求,提出“课证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设计的缘由

(一)专业建设改革和提升人才质量的需求

立达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均开设于2007年。基于民办学校办学师资力量薄弱、硬件基础设施投入缺乏等现状,两个专业开办时在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课程设置上都侧重于机械制造方向。专业开办至今,在上海市教委、学校董事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尤其在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后,经过努力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主的机电技术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于2012年被确立为上海市高职高专“085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为了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地方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学校提出了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的改革要求,并于2013年6月底将原有机电系与计算机系合并,组建了机电与信息工程(二级)学院,旨在推进重点专业的内涵建设和资源共享,并对接于当前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提升战略要求。

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准备,了解到当前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布局的变化、机电相关企业的高新技术应用情况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机电学院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贯通模式专业试点申报工作,以逐步缩小专业建设与实际岗位对接的距离,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通过新专业的申报,拟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向机器人应用技术和“沪台”两岸合作专业办学机制上作探索。同时,对照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试行)[1]的要求,调整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资格(岗位)的衔接,确立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岗位)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推进“双证融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双证融通”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实践和探索的方向。上海市教委联合市人力和社保局于2012年6月下发了《中职学校开展“双证融通”专业建设的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将于近期对高职院校进行试点。在改革中明确提出:“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融合,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真实情境的有机融合,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融合”[2]的要求。

通过对一定量的毕业生调研和企业技能岗位需求分析,一般制造类机电岗位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其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岗位训练更适宜贯通模式的人才培养周期。建立这种模式的中高职衔接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的技术人才。[3]而贯通模式的试点,既可以探索这种较长周期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资格(岗位)标准的中、高级衔接关系,也可以推进职业教育“双证融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促进中、高职教育教学的协调发展。课程改革也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构建的起点与落脚点。[4]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上海市目前试点的中高职贯通“3+2”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通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进入中职学校,开始第一阶段为期3年的学习的方式,然后,通过相应转段考试进入高职学校,继续为期2年的第二阶段学习。这种贯通模式的培养,与高中生或“三校(中专、职校、技校)生”通过多渠道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相比,虽然在时间上缩短了1年,但是,却在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技能训练的连贯性等方面显现出较大的优势。为凸显其优势成效,贯通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充分考虑两个阶段不同层级学校合作时的自身特点、优势和资源,积极探索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契合度。

(一)“课证结合”的课程设计原则和目标

“课证结合”是指在职业教育中将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岗位)标准、鉴定相结合。在贯通模式的“课证结合”中,课程设计还要兼顾贯通的两校在专业建设上现存的基础。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岗位)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合理进行课程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课程开设先后须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养成的规律,避免重复和重叠。而依据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是解决中高职衔接最有效的办法。[5]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这种长周期方式的教育教学培养,使学生在经过不同阶段的课程学习后顺利获得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证结合”的课程设计基础

拟贯通合作的中职学校于1989年开设“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该专业是上海市教委立项的重点专业。专业开设至今,设有“机电产品制造调试与维护”和“机电设备产品设计与安装”两个专业(技能)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相关大类专业标准制定,其中,“机电产品制造调试与维护”专业方向中提出衔接电器设备安装与调试职业(岗位),并要求学生获得钳工五级(初级)、维修电工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分析该专业方向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发现,与维修电工四级(中级)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的课程有电工电子基础、电工电子实训与产品制作、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维修电工中级实训等。

立达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的侧重,一般要求学生获得计算机绘图行业资格证书、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2010年上半年制定的该专业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中,首次增加了维修电工四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该专业选考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项目。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和探索,已逐步实现该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等理论和实训课程与维修电工四级(中级)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在2014年上半年制定的该专业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将维修电工与数控机床操作工并列作为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证(两选一)的项目,并调整了结合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课时数。同时,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学校已建成符合开展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鉴定要求的实验、实训室。

(三)“课证结合”的课程设计标准分析

“课证结合”的课程设计标准应依据国家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岗位)标准,并融合各地区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发布的该职业资格(岗位)鉴定要求。贯通模式的“课证结合”中还应注重中、高等级职业资格标准内在联系与不同阶段课程设计的结合。

依据国家发布的《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主要对四级(中级)、三级(高级)职业资格(岗位)标准内容进行比较和梳理。[6]鉴于两校合作专业在“课证结合”上仅与维修电工四级(中级)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的实际,拟通过中高职贯通模式的试点,探索该专业在“课证结合”方面与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高级(三级)标准的结合。同时,结合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公布的维修电工四级(中级)、三级(高级)职业资格鉴定程序化方案等要求进行了综合分析。[7-8]可以发现,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要求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不同等级具有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内在特点。以维修电工三级(高级)程序化鉴定方案为例,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鉴定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并涵盖低一级鉴定要求。其中,理论知识主要鉴定点如表1所示,技能操作考试主要鉴定点如表2所示。

(四)“课证结合”的课程设置

根据“课证结合”的两校基础情况,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能结合维修电工四级(中级)的职业标准和鉴定要求。经双方商议,贯通模式专业中职阶段“课证结合”的课程设置继续实行原有教学计划。

从立达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3、2014级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来看,与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的课程未能达到维修电工三级(高级)的要求。根据以上维修电工三级(高级)职业标准和鉴定要求的分析,贯通模式专业的高职阶段须增设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变流技术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以结合高级的职业标准和鉴定内容。同时,为满足维修电工四级(中级)到三级(高级)的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内容的层级提升,还应整体提升高职阶段已有的“课证结合”课程内容。为了避免两个阶段所开设课程的重复,经两校商定,在高职阶段拟设置电路分析、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电气控制实训和维修电工综合实训等“课证结合”课程。

表1 维修电工三级理论知识主要鉴定点

表2 维修电工三级技能操作主要鉴定点

(五)“课证结合”的课程内容选取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行业所制定的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是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之一。[9]确立了贯通模式的“课证结合”课程后,还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取,从而与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的标准和鉴定要求相符。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发布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程序化方案中,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考核列出了详细的《鉴定要素细目录表》,并与该职业资格同名出版的培训教材内容相对应。这个“要素表”应该是“课证结合”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大纲(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

现以高职阶段拟开设与维修电工三级(高级)标准、鉴定相结合的课程为例,电路分析课程内容的选取可与电子技术鉴定模块的单元内容结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选取可与电力电子技术鉴定模块的单元内容结合;交直流调速技术课程内容的选取可与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鉴定模块的单元内容结合;机电设备维修技术课程内容的选取可与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鉴定模块的单元内容结合;机电控制技术课程内容选取可与电气自动控制技术、PLC技术鉴定模块的单元内容结合;电气控制实训、维修电工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的选取可与各技能鉴定模块的单元内容对应。笔者以交直流调速技术课程为例,如表3所示,给出了该课程内容选取与对应鉴定模块的结合表。

(六)“课证结合”的教学安排

贯通模式的教学安排应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技能养成的规律特点,合理地安排课程开设顺序。从维修电工四级(中级)、三级(高级)职业标准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PLC技术等模块中存在基础与提升的关系,而不是相对独立。所以,在“课证结合”的教学安排上,要处理好跨越两个阶段的课程先后次序,也要兼顾学生在不同阶段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时间。由于贯通模式专业在高职阶段的教学时间仅有两年,比一般高职教学时间少了一年,所以,在高职阶段的教学安排上还要处理好“课证结合”的课程开设与毕业实习的关系。

表3 交直流调速技术课程与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鉴定模块结合表

(七)“课证结合”的课程评价

根据“课证结合”的课程设计目标,课程的课堂考核和评价中应引入职业资格鉴定的评分标准和方式。学生学完不同阶段的全部“课证结合”课程后,还应参加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使他们能在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维修电工四级(中级)、三级(高级)的鉴定并获得证书。对于已经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院校,还可以将此鉴定考核成绩作为其课程成绩并对应所涉课程的学分。这种评价方式也是对“课证结合”的课程设计最好且最客观的评价。

三、课程设计的思考

(一)贯通模式的“课证结合”课程设计须夯实基础阶段

在课程设置中,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放在高职阶段开设,主要是考虑衔接维修电工三级(高级)的标准和鉴定要求。但是考虑到维修电工四级(中级)鉴定中已有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涉及,并结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可以在中职阶段暨基础阶段率先开设该课程。一般在中职学校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会单独开设该门课程,若要与维修电工四级(中级)标准内容结合,也往往将此知识点放入电子技术课程或其他相关课程中教学。而现在通过贯通模式这种较长周期的培养,完全可以在基础阶段率先开设此课程,并将后阶段学习的基础内容前移。

另外,根据对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和鉴定内容的分析,其中涉及电机考核的应知和应会各项内容多且面广。而目前,在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中将电机与电气控制组合成一个模块,但笔者感到,在贯通模式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此分开,拟单独开设一门电机与拖动(1、2)课程并分两个阶段来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中职阶段暨基础阶段打下学习电机知识的基础,以便在高职阶段加深对电机知识应用的理解。

(二)贯通模式的“课证结合”课程名称和教学标准宜一体化

在贯通模式的课程设计时,对分两个阶段开设的“课证结合”课程宜进行课程名称和教学标准的一体化设计。经过两校贯通模式试点申报工作的深入,结合对维修电工四级(中级)、三级(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笔者在方案申报中曾提出“打破分阶段设置不同课程名称,而改为课程名称+(1、2)的建议”。如:将电工与电子技术、电路分析课程统一改为“电工与电子技术(1)”和“电工与电子技术(2)”;将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统一改为“电机与电气控制(1)”和“电机与电气控制(2)”等。通过课程名称的合一,既有利于两个阶段“课证结合”相关课程教学标准的一体化编制,也符合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在联系与两个阶段课程的有效结合。

(三)贯通模式的试点能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贯通模式的“课证结合”课程设计,既为现有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也发现了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同级现象,这个现象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若要提升高职院校开展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的等级,则应从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着手。要率先调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合理设置课程,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增加符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实践教学设备;根据生源和学情的实际,以维修电工四级(中级)的“课证结合”课程为基础,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此外,还可以积极培育感兴趣、要学习和有潜质的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或组建学生专业学习社团,进行“以点带面”多途径的探索,逐步推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整体提升。

中高职贯通模式试点为职业教育探索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舞台,也可为上海市“十三五”期间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作贡献。这种模式下“课证结合”的课程设计,其关键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岗位)标准和鉴定要求为依据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贯通模式的“课证结合”课程设计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不同职业资格(岗位)标准的认识,找准中、高职教育开展“双证融通”教育教学改革的定位,从而推动不同地区和办学条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成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制造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Z].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沪教委职[2012]13号.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 (3):139-141.

[4]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3):12-15.

[5]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7-39.

[6]徐建俊.电机与电气控制项目教程(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7]上海市职业培训研究发展中心.维修电工四级指导手册(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8]上海市职业培训研究发展中心.维修电工三级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9]夏建国.当代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盛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6-0001-06

作者简介:刘剑昀,男,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技术、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2014年度立项课题“民办高职院校‘双证融通’及‘以赛促学’的案例研究”(项目编号:SMC1401)

猜你喜欢
维修电工课程设计
维修电工故障排除技能分析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维修电工电路故障检修方法及技术探究
维修电工开展电气设备检修与维护的有效对策分析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一种维修电工防触电实训检测台的设计
提高维修电工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浅谈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初级维修电工培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