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2例

2016-06-01 12:20梁凤萍郑其进黎锦亮
现代医院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回输树突自体

梁凤萍 郑其进 黎锦亮

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2例

梁凤萍 郑其进 黎锦亮

目的 探索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32例CHB患者,收集外周血,经致敏后制备成熟DC疫苗,分6次回输(每月1次),监测并随访肝功、病毒标志物、HBV DNA及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27例CHB患者发生了应答,总有效率84.38%,HBsAg转阴率3.13%,HBeAg转阴率68.75%,HBeAb转阳率31.25%,DNA拷贝数量下降102.87±0.23(P<0.01),ALT、AST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只出现1例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树突状细胞回输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效且安全。

树突状细胞; HBeAg阳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例[1]。一般在CHB的标本中能检测到HBeAg,HBeAg在血行中接触胸腺,能抑制T细胞功能,导致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大。因此,恢复或增强T细胞功能成了治疗CHB的重点,而具有较强抗原提呈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可被致敏后诱导成特异性T细胞,特异性杀伤表达HBsAg的靶细胞,特别是HBeAg阳性的表达HBsAg的靶细胞,这一功能恰好满足上述要求。然而,CHB通常表现为DC功能缺陷,发挥DC强大的主动免疫的治疗有望成为治疗CHB的重要手段之一[2]。本研究收集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3月32例接受自体DC回输治疗的CH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3月接受自体DC回输治疗的CHB患者32例。患者年龄20~54岁,平均(32±3.3)岁,病程2~10年,平均6.5年,其中男18例,女14例。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3]的诊断标准,符合HBsAg(+),HBeAg(+),HBV DNA>1.0×105拷贝/ml持续半年以上,反复40 U/L

1.3 治疗方法

1.3.1 试剂与器材 GT-T551培养基(TAKARA公司)、Ficoll(北京同立海源生物)、PBS(Hyclone)、Human IL-4(peproTech公司)、Human GM-CSF(peproTech公司)、Human TNF-α(peproTech公司);低温低速离心机(Thermo)、倒置显微镜(olympus)、二氧化碳培养箱(Thermo)、电动移液器(Thermo)。

1.3.2 方法 总方法:采外周血,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即DC前体细胞,添加重组人粒-巨嗜细胞集落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行体外扩增,鉴别培养7天,经HBsAg致敏后获得成熟的DC。

具体步骤:①采患者抗凝外周血10 ml,离心(2000 rpm×20 min),收集上层血浆于56 ℃、30 min灭活;②将底层沉淀的血液与PBS按1∶2比例充分混匀后缓慢加入Ficoll分离液离心(2500 rpm×30 min);③轻轻吸取白雾层细胞(单个核细胞)至另一离心管中,加PBS混匀后离心(1500 rpm×10 min);④弃上清,加PBS混匀后离心(1200 rpm×10 min);⑤重复上一步;⑥弃上清,收集细胞,加含2%自体血浆GT-T551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2~4)×106个/ml,接种于培养瓶中,孵育4 h以上;⑦轻轻吸去上层悬浮细胞,补充新鲜培养基、IL-4(400 U/ml)、GM-CSF(1000 U/ml)。⑧第3天半量换液。⑨第5天去旧培养基,加入新鲜培养基、IL-4(400 U/ml)、GM-CSF(1000 U/ml)、TNF-α(800 U/ml)。⑩第7~10天,收获成熟的DC细胞(下图)。

图1 第7天,显微镜100× 图2 第7天,显微镜200×

于第8~11天开始采2 ml DC悬液(DC数量为(1.0~3.0)×106个)加入10 ml生理盐水中,于左右腹股沟交替皮下注射。1个月1次,3次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治疗前及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DNA定量并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每疗程结束后、回输后3个月检测ALT、AST、HBsAg、HBeAg、抗-HBe、HBV DNA;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1.5 疗效评价

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3]:

①完全应答(显效):ALT、AST恢复正常,HBsAg、HBeAg及HBV-DNA 转阴。

②部分应答(有效):ALT、AST恢复正常,HBsAg无变化,出现HBeAg/抗-HBe血清转换及HBV-DNA下降 50%。

③无应答(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④病毒反跳(复发):HBV DNA转阴后又升高>1.0×105拷贝/ml,伴有或不伴有ALT升高。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时间段肝功能指标变化

见表1。

表1 各时间段肝功能指标变化 ±s,U/L)

注:与治疗前对比,1)P>0.05,2)P值<0.05,3)P<0.01;1)P>0.05,2)P值<0.05,3)P<0.01

由表1得知,ALT与AST于第2疗程始与治疗前对比P值<0.05,特别是回输后第3月与治疗前对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自体DC回输对CHB患者肝功有改善作用。

2.2 各时间段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变化

见表2。

表2 各时间段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变化 n(%)

表2显示回输后各监测时间CHB患者的病毒血清标志物逐渐出现应答,其中回输后第3个月,HBsAg转阴1例,HBeAg转阴22例,HBeAb转阳10例。

2.3 各时间段HBV DNA的变化

见表3。

nDNA定量治疗前326.12±1.03第1疗程325.36±1.101)第2疗程323.38±0.372)回输后第3月322.87±0.233)

注:与治疗前对比,1)P>0.05,2)P<0.05,3)P<0.01

表3可见接受自体DC回输后各时间段的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与治疗前对比P<0.05,其中回输后第3月与治疗前对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知自体DC回输能逐渐降低CHB患者的HBV DNA量。

2.4 回输后疗效评价

见表4。表5显示回输DC随访3个月后进行疗效跟踪及评价,可知随访结束后有应答(完全应答+部分应答)27例,总有效率达84.38%。其中所有病例中并未出现复发现象。

表4 回输后疗效评价 n(%)

2.5 不良反应记录

于第一疗程的第二次回输后出现1例发热病例,当时最高体温37.8℃,无其余不适,查血尿常规、肾功能等正常,未予处理,观察12小时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下次回输未见明显不适直至完成2疗程。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少见的嗜肝DNA病毒科,主要经血液(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其中母婴传播是造成HBV慢性化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控制CHB的传播[4]。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与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5]。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其中,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通常表现为ALT、AST的升高、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拷贝数量大于105~107,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免疫治疗的重要的过渡期,有效的治疗可很好的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程。目前治疗方法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等治疗,其中保肝、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但保肝药在临床选择上越来越具趋向性,疗效显著的为首选,但价格昂贵[6];但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且疗程长,在临床工作弊端逐渐暴露。目前,免疫疗法逐渐得到青睐,有望成为治疗CHB的重要新手段。

树突状细胞(DC)起源于CD34+造血祖细胞,是具有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senting cell,APC)。DC在体内数量较少,外周血中DC更不足PBMc的1%,但它有着较强的迁移能力及摄取、加工抗原能力,再者,成熟的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淋巴细胞,并能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肝脏中的DC主要位于中央静脉和门脉区,含量极少,约占人体内总DC的10%[7]。DC在CHB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早期免疫中,成熟的DC启动体液免疫和特异性抗原细胞免疫;在适应性免疫中,DC细胞首先识别抗HBV免疫,将处理后的多肽呈递给CD8+T细胞和CD4+T细胞,从而抑制或清除肝细胞内HBV或通过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据研究表明,CHB 患者体内DC数量和功能的缺陷可能是长期处于带毒状态的机制之一[8]。因此,恢复DC细胞的功能或刺激DC细胞发挥强大的抗原呈递功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HBV复制是至今免疫疗法的思路之一。

鉴于DC的强大功能,较多学者进行了DC疫苗制备的研究,目前多采用外周血离心分离,并经致敏后诱导,控制DC成熟状态,从而得到合适的DC疫苗。此技术逐渐成熟、简单易行,使得DC疫苗成为新一代治疗性疫苗的代表,在肿瘤免疫、乙肝免疫、移植免疫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10]。本研究通过CHB患者外周血提取DC细胞并回输,即用自体DC疫苗治疗CHB,结果显示在肝功能变化方面,ALT、AST逐渐改善或无进行性升高,甚至恢复正常;在病毒标志物变化方面,HBsAg转阴出现1例,HBeAg转阴22例,HBeAb转阳10例;在HBV DNA变化方面亦显示出较高的阴转率;整过研究过程中,不良反应少见,只于第1疗程发生1例发热,体温37.8℃,未经处理12小时内降至正常,未对其后回输造成中断或影响,安全性较高。综上,32例CHB患者研究中,完全应答率为3.13%,部分应答率为81.25%,无应答为15.63%,病毒反跳为0,表明自体DC回输治疗CHB有良好效果。

对于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随访时间不足,后续病情及不良反应不明确;尚未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未明确HBeAg阴性CHB患者适用价值;回顾性分析,难以设定对照组。等等。随着DC的研究逐渐深入、透彻,DC的利用方式越充分及价值越高,DC疫苗的制备技术逐渐成熟,利用DC疫苗防治CHB以后必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1] 张春梅,刘涛.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1):87-91.

[2] 冯晓霞,王磊等.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2):144-147.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4] 鲁 芳,黎哲程,等.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院,2015,15(5):153-154.

[5] 戴明佳,冷雪君.《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解读: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比较[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7):1004-1007.

[6] 饶 媚,蒋建清,等.某院保肝药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现代医院,2014,14(2):72-79.

[7] 王茂鹏,杜寿文,等. 人树突状细胞分离与鉴定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10(29):1093-1097.

[8] 张新宁,刘 荣,等.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8(8):1550-1560.

[9] 刘 星,靳风烁. 树突状细胞研究新进展[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2,32(5):659-662.

[10]汪 英,李锡春.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5):2101-2103.

R512.6+2

A

10.3969/j.issn.1671-332X.2016.10.012

梁凤萍 郑其进 黎锦亮 :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猜你喜欢
回输树突自体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重症胰腺炎患者密闭式胆汁回输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大型脊柱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复合自体血回输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