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赛拉
伦敦的Uber
◎ 李赛拉
伦敦的黑出租车以价格昂贵著称,随便一打就是几百块人民币。这一两年,像在中国一样,Uber也开始席卷英国和欧洲大陆,打车就便宜多了。
一天,我叫车去泰晤士河南岸的博物馆区。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堵,Uber的司机Kami终于忍不住吐槽:“你知道吗?我今天一天都被堵在路上,该死的伦敦!”
Kami说他是伊朗人,10年前离开德黑兰去德国,后来辗转到了英国。他是个工程师,现在却在全职开Uber专车。
我问:“生意怎么样?”他说:“一开始还不错,现在渐渐难做了。你看,Uber伦敦办公室的门口每天都有新注册的司机在排长队,以后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至今,我都很难忘记Kami的眼神。
Uber司机里也有更具企业家精神的人。一次从家里打车去帕丁顿车站换乘机场快线,我碰到了来自罗马尼亚的司机Mihaita。
“我觉得伦敦的黑出租车快死了。”他主动攀谈,“你看,从这里去车站,我们只要10英镑,去机场也不过30英镑,而黑出租车要100英镑,他们怎么可能有生意!”他还说每天收工以后会在家附近转一转,希望可以多接一两单活,现在生意还不错。
下车前,Mihaita塞了一张名片给我,说以后要是想去机场可以直接打电话给他,车费在Uber原有价格的基础上还可以打折。我收好了名片——说实话,如果他再给我打点折,就比乘机场快线还便宜了。
下车时是清晨六点钟,我吃惊地发现帕丁顿车站前居然停满了“趴活”的黑出租车,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骄傲的伦敦黑出租车司机在APP经济的冲击下,不得不放下身段。
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在手机上看新闻,有英国专栏作家嘲讽说,Uber的流行和黑出租车的衰落意味着伦敦越来越“美国化”。
我想,在共享经济时代,心态开放、拥抱变化的中国人其实走到了前面,并且由于强有力的本土竞争,Uber这个“美国化”的产品已经越来越“中国化”。这是中国应该一直保持下去的优势。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第30期 图/胡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