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丝弦种类,与许多其他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一样,正遭遇着因社会环境变迁、大众审美价值观转向等因素的变化而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扬常德丝弦,使常德丝弦在繼承与传承中得到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探求的。常德丝弦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其创新和改革应先继承传统的精髓,再传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常德丝弦 说唱音乐 继承 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378-01
一、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湖南丝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丝弦种类,在其中也最具影响力。因它的伴奏乐器是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乐器,用常德方言说唱,故名常德丝弦。常德丝弦约于明清时期初成,由北方曲牌、南方小曲小调结合常德本地民间音乐共同作用而形成。它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婉转雅致的音乐风格而被广大群众接受得以发展,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德丝弦最传统的表演方式为坐唱形式,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长段丝弦,如《西厢记》、《秦香莲》等长篇传奇故事。演唱者一人饰多角,自弹自唱,运用说、唱、演等手法来刻画人物表演故事。一般由六人演唱,老艺人传下“扬琴对鼓板、高胡对二胡、三弦对琵琶”[],对表演者的座位和乐器的摆放顺序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常德”这期节目中,由常德丝弦艺术团以歌舞群唱表演的《说唱丝弦》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二、对常德丝弦当代传承的问题探讨
90年代后,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之下,常德丝弦艺术团、武陵区少儿艺术团等成立,常德丝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常德丝弦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逐渐边缘化的危险,我们一直想办法将常德丝弦传承创新与时俱进,尽量符合当代人民的审美要求,所以加上漂亮的演出服装,伴奏音乐改用电子音乐呈现,表演时加上舞蹈队形动作。把常德丝弦这种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审美融合,进行现代升华的创新,这种尝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创新方式,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有失去此传统艺术本身精髓的危机,这值得我们进行客观的审视和理性的反思。
1.乐队编制、伴奏乐器的革新
常德丝弦的发展方式体现着当下传承的审美价值。其乐队伴奏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早在1975年的常德丝弦京剧改编曲目《一轮红日胸间照》采用中西混合的管弦乐队伴奏,由扬琴、京胡、二胡、琵琶、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大管、圆号、小号组成。 在传统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增加西方乐器,采用混合配器的手法使常德丝弦在伴奏上产生了一种气势恢宏的现代效果。发展到现在的常德丝弦歌舞群唱时更多的引进采用了电子音乐伴奏的形式,表演者边舞蹈边演唱,这样的确紧跟时代的节奏,既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又使传统的丝弦音乐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运用电子音乐或者中西乐队营造热烈氛围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不失去民族乐器本身的伴奏灵巧、活泼的艺术特点。所以这个“度”需要好好把握。
2.表演形式的革新
在表演形式上,现在常德丝弦摒弃了传统单调的坐唱形式,因为坐唱说书形式较为呆板,自弹自唱对艺人的要求也很高,现在将伴奏用电子音乐代替,演员在唱的同时可以加入舞蹈,普遍的形式是表演唱。这样的更新了的表演形式使得演员不需要自弹自唱,加上舞蹈更加优美、轻松,更加可以塑造出俏皮、唯美等舞台表演效果。2008年的“欢乐中国行——走进常德”《说唱丝弦》,几个年轻的女演员身着不同颜色的标准旗袍, 伴奏乐器由电子伴奏音乐代替,手持檀香扇、纤细的身材、婉转的说唱,随音律而进行的柔美舞蹈,充分体现了东方女性神韵和气质 ,给人以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不过观众的感受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觉得曲调挺好听的、演员服装很美舞蹈很优雅。如今这类表演唱、歌舞群唱式的表演是常德丝弦的主要形式,而传统的说书形式已经渐渐不受大家欢迎。老艺人留下来的传统的手持乐器坐唱说书的表演形式已经看不到,伴奏乐器的座次规矩也早就在现代化传承中遗忘,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常德丝弦传统的坐唱表演形式真的应该消失吗?
三、传统艺术需先继承再传承
1.传承不能以摒弃传统为代价
传统艺术的发展,艺术内容和表演形式的结合应该是融为一体,借助西洋乐队展现丝弦段子固然好,只是当中的这个“度”应当谨慎把握,既不让传统艺术失去自身特色又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法表现出新的时代特色。传统艺术的创新,应该更好的继承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再传承下去。传统的坐唱形式简单,对舞台背景、服装、化妆造型等都没有作具体的要求,但是对艺人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艺人既能够自弹自唱,甚至弹奏多种乐器,又要求艺人有明亮、甜美的嗓音、娴熟的掌握各种润腔手法,通过声腔的变化扮演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加上精彩的道白,把故事情节表现的活灵活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要求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存艺术历史遗存的全部文化信息,不是墨守陈规,而是先继承后传承。
2继承传统是传承常德丝弦的基础
常德丝弦音乐发展创新的当下任务,是对传统的全面科学继承再传承,传统艺术传承创新的高度取决于对传统艺术精髓发掘继承的深度。因而首先是通过对于历史上丝弦音乐遗产的深刻继承,全面掌握和学习这些前一代艺人创造的艺术成果如表演形式、演唱特色、伴奏要求;其次,结合新时代新书目故事进行编演,满足新时代听众欣赏需求,可以用传统曲调及唱腔辅以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同时也可以用新的故事内容新的曲调融入传统的表演形式。同时,使创新出的常德丝弦音乐唱腔与伴奏技巧,能够适应常德丝弦作为说书艺术说唱叙述的表演而不单单只是歌唱表演。总之,要想在常德丝弦上施行“继承传承”,必须坚持其作为说唱音乐的本体特征,新的表演形式和伴奏技巧要更好地为说唱表演服务,使之属于典型的说唱音乐并且保持自己的特色,而非“唱歌”或“唱戏”式音乐。只有这样才能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使常德丝弦艺术得到科学继承和有效传承,在继承与传承中越唱越新。
注解:
①雷正和、欧阳义怀《常德丝弦音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P25页。
②雷正和、欧阳义怀《常德丝弦音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第12页
参考文献
[1]常德丝弦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常德丝弦音乐集成》,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年2月版;
[2]冯光钰:《曲艺音乐传播》,华夏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冯光钰:《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华夏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作者简介:胡洋乐(1991.3-)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学历: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