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凤华
摘 要: 新形势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医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就业方向的局限性,自主创业意识比较淡薄。本文从高等专科院校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以期对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起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医学专科学生 创业意识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249-02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扩招政策,高等教育有原来的精英教育成为了大众教育,高等医学教育也是如此。医学毕业生数量也是逐年增加,也就使得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医学专科院校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就业方向的局限性,人才培养的单一性,这些更使得医学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同时,医学院校专业性比较强,就业范围狭窄,用人单位需求渐趋饱和,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对学历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医学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因此,强化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医学生创业能力、更好解决当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医学院校学生培养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勢下,加强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创业,是解决医学专科院校生就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家庭和谐至关重要。
一、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当前, 虽然不少医学高等院校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但是也只是流于形式,在实际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学生也只是把这当做副课,并不十分重视,缺课现象也屡有发生,这也正说明医学专科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非常薄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学专科院校学生自身思想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医学专业就业思想根深蒂固,学生普遍认为,学了医学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医院或者与专业对口的医疗卫生机构。拿到毕业证通过努力找到稳定的工作是自己的最终目标,生活追求稳定安逸。其次,创业也只是在找不到工作之后的无奈之举。即便说到创业意向,大多数同学想到的是开药店或者诊所,但是又想到自己一无经验,二无资金,三又没有医师资格证或者药师资格证,这条路也行不通。再次,有些同学有了一些创业的想法,但是身处在象牙塔中,对风险认识不足,只看到前景广阔,没看到潜藏的危机,想法往往过于天真,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放弃的心理。
实际上,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创业,并要取得创业的成功,而是教育学生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开拓的意识, 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会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等到时机具备了,才能抓住机会,有信心和勇气去尝试创业。
2.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家长对创业教育认识存在的问题
家长对孩子普遍的期望是毕业拿到文凭后能找一份稳当的工作,大部分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已经倾尽所有供孩子念完大学,只盼望孩子能尽快找到工作减轻家庭压力。学生自主创业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他们不会鼓励和支持自家的孩子去创业。即便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家长,在学生毕业时能及时安排进医院,谋得一个合适的岗位,也不会支持自己的孩子创业的。其实这些都是缺乏创业意识的和创业精神的表现。
3.医学专科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个人,创业教育也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其中创业意识教育是前提。有些医学院校的领导者认为学校是面向基层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就是要的基层,到医院或医疗机构工作,做就业调查时,看的最多的是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以及护士资格证、医师资格证的考取情况,对创业率调查的不多,或者说关注的不多。有些医学专科院校的教师业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是第一要务,创业教育无关紧要。同时,大部分医学专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老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往往是纸上谈兵,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也显得力不从心,只能流于形式,对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在创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校偏重于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创业课程设置的课时量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使得学生也会忽视创业课程的学习,谈不到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仅停留在搞搞创业讲座, 举办创业比赛等基本的层面上。
二、增强和培养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创业意识的对策和途径
1.更新观念,引导医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观念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必须先更新观念,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贯穿于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将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及时扑捉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主动性、组织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决策意识,微创业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学习医学专业只是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到医院去工作。作为学生,就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不能被动的等待就业和创业机会,应该是在学校学习期间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冷静、客观、理性地认识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在扎实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主性,更应当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等先进科学知识,广泛地了解相关创业知识,使自己能具备一定的管理、税务、投资、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更好的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自身创业能力的形成。
2.学校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创业教育
2.1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全方位渗透创业教育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必须把创业意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转变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认知过程。首先,学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还要根据专业特点,与医学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课堂内容,将创业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次,创业教育应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作相应改革,整合教学资源,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相关的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税务知识、专利技術知识等,还应该具有相关的创业策划、资产管理、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等相关的管理学知识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知识的培训,使学生逐渐树立市场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
2.2 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创业意识
校园文化既体现为一种观念, 也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和物质环境中,它对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具有点滴渗透的效果。第一,学校和系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创业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专题讲座等,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创业风险,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以后成功创业奠定一定基础。第二,利用学校的广播、校刊、校园网页等新闻媒介宣传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第三,依托学校的就业创业社团,让学生影响学生,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勤工俭学、创业实践的帮助,在未出校门就能够有实践的机会。
实践证明, 良好的文化环境背景对创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创业教育机制运行以创业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使学生们认识到创业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的问题,更是一种信念和素质,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化;创业体现出一种奉献,它在满足创业者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系统化创业价值观,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和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
3.整合社会力量,支持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创业
除了学校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自身努力外,医学院校学生创业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包括金融部门提供资金支持,政府部门简化相关的申报手续,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医学专业学生创业的典型事迹,特别是父母和家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通过各方的努力解决创业困难,免除后顾之忧,真正是医学院校学生能跳出专业限制,勇于创业、敢于创业、乐于创业,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政府部门更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通过制定国家优惠政策、法律法规来优化医学生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提供高效率的行政服务,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加强医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对医学专科院校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创业意识的教育使医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使学生能积极顺应社会发展,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选择自己的就业创业方向,同时在校期间能够认清形势,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对自己的将来就业创业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总之,创业意识教育和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对医学专科院校发展、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必裕,沈世德.对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9):71.
[2]谷惠敏,秦功礼,刘珍.医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政探讨,2012,(1).
[3]吴金庭.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62-64.
[4]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23-27.
[5]钱辉.试论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1):32-34.
[6]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