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环境下图书馆发展与转型

2016-05-31 15:38张素兰贺庆超
中文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常态图书馆

张素兰 贺庆超

摘 要: 2014年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应的,文化反映经济并服务于经济,图书馆新常态问题也随之而出。并阐述了在新的环境和背景下,图书馆只有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观念,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用,进而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常态 图书馆 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046-01

一、“新常态”概述

1.“新常态”提出的社会背景

世界在发展,我国图书馆在进步,从理论到实践别开生面,活力无限。2014年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文化反映经济并服务于经济,图书馆新常态问题也随之而出。“新常态”的到来不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消费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文化事业和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新常态在我国

“新常态”一词源于经济领域,用于描述宏观经济、金融领域和商业环境的新变化,主要是指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虽经大力刺激却长期缠绵于缓慢且脆弱的复苏、发展前景极不确定的一种状态。

古希腊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毫无价值”。我国所说的“新常态”与欧美国家所谓的“新常态”具有质的区别,虽然他们都是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描述,但欧美“新常态”是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提出的。而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并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个基本特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公共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并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公众为基点;图书馆的工作对象也逐渐从传统文献资源扩展为信息资源,图书馆学术研究注重力也转向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3.“新常态”实质

圖书馆新常态的实质就是落实图书馆发展科学观。图书馆新常态关键在于“新”的内涵,即以关爱读者需求为出发点;以完善统筹服务资源为基础;以凸显馆员核心作用为保证。最终目标是体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二、“新常态”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转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部门为导向的,以满足公民基本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目的,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而公共图书馆在该体系中承担着中坚力量的角色。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社会职能,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

1.转变发展观念

1.1丰富的信息资源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图书是人类文化遗产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大职责。公共图书馆所藏的读物大部分是普及型、通俗型的读物,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需要。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新一代数字化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便于读者接受和利用。图书馆具有丰富的资源,这是其他任何机构所无法相比的,这也确保图书馆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

1.2图书馆建设不仅注重投资、文献资源建设,更应注重创新

在未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让创新者能够获得信息,使图书馆在创新的成长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切为读者着想,将读者希望可以快速、方便获得信息的意愿与图书馆提高满足需求服务能力、水平相结合。始终以此为指导思想,从服务制度及具体操作落实。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作为对这种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图书馆有责任走出舒适的地域,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用,进而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贡献。

2.转换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读者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新常态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的最好选择。

2.1完善图书馆服务网络,扩展服务范围

对于消除城乡文化差别,公共图书馆担负重要责任。各系统图书馆尤其是我们县级应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全新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近年来,伴随信息技术的腾飞,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崭露头角。它以搜集、存储和利用数字资源为基础,能提供快捷、多途径搜索,还可以借助网络远距离传输、下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数字化将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未来走向。

2.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发展

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运营困难。尤其对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设施,更要有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改进,逐步形成以县镇为中心,积极面向乡村和社区的流动图书阅读服务。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探索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赢的模式。

公共图书馆要善于与社区、乡镇联动,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型化、分散化、特色化的公共图书馆网,根据人口众多的我国国情,将农村基层作为重点,比如农家书屋的建设、文化共享基层点建设。在这方面,欧美一些国家的做法可以借鉴。在英国1.23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规模都不大,图书也不多,馆舍也不讲究门面,但贴近公众,方便阅读。目前,我县拥有大型图书馆1座,社区很少拥有图书馆(室)。小型化的前提下,合理布局,以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设置,实行以县(区)为总馆的总/分馆制,统一管理、共享资源。

结语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而公共图书馆是这项工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图书馆要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晓英,新常态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2015(4)

[2]吴宏想,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7)

[3]黄俊贵,纵说图书馆新常态——黄俊贵先生访谈录[J]图书馆,2015(5)

猜你喜欢
新常态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