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研究

2016-05-31 08:06吴强孙世民
物流科技 2016年2期

吴强 孙世民

摘 要: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解决目前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基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内涵,重点分析了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与乳品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协调与调控,及其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理论教育、扶持与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乳制品供应链养殖户和乳品加工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乳制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关系协调;核心企业调控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s, the management of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is the ke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of dairy farmers and dairy enterprises in the dairy supply chain, and its effect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s.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ly chain of dairy products and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 support and supervision.

Key words: dairy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core enterprise regulation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乳品行业获得了空前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落后,有关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事故层出不穷,如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把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将目光聚焦到问题产品背后整个供应链,不难发现各节点运营不同程度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乳品供应链的脆弱性,一旦爆发质量安全问题,会导致整个供应链解体。因此深入探讨乳品供应链管理核心问题对乳品质量安全管控尤为重要。

综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从经营模式、合作方式、可追溯系统、监管方法等[1-6]方面对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行建议与对策。但对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方面却鲜有研究或者仅限于局部问题的解决,而没有以系统的思想进行分析。

从乳制品生产工艺和质量形成过程来看,养殖和加工环节是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大大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奶农和企业收益,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风险,使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因此,本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针对乳品供应链的弱点,重点分析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与乳品企业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协调与调控,并提出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信息共享、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质量安全行为协调及提高核心企业调控能力等有利于乳品供应链高效、稳定、安全运行的措施,以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

1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内涵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成员为实现特定目标或利益,建立的信任、合作、共赢的协同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限于核心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而是能够连接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在内的整条供应链,各环节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满足客户需求而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进而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上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协调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促进供应链整体效率优化的必然途径。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合作伙伴良好行为实施,并对供应链主体行为起着约束作用。乳品供应链包含奶畜养殖、乳品加工和产品销售三个主要环节,养殖环节和乳品加工环节是乳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两者间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表现为奶农及时、稳定地向企业供应优质生鲜奶,加工企业对生鲜奶实施优质优价措施,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协同实现“双赢”目标。对养殖户与加工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能促进合作伙伴间良好生产行为实施,提高双方效率和效益,进而实现提升奶质及乳品供应链竞争力的共同目标。

2 奶农与乳品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供应链上最薄弱的一环决定整条供应链的强度,而供应链的强度又决定着整体竞争力,乳品供应链最重要环节为养殖和加工环节,最薄弱环节是养殖环节。因此,建立乳品供应链中奶农与乳品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促进奶农和企业分别提供优质原奶和产品的有效途径。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应从以下三个关键环节着手:

2.1 乳品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

奶农和乳品企业均需要生存和发展,奶农需要及时将原奶出售,乳品企业需保证奶源的稳定供给,这就形成各自的需求。有了互有所需的基础,双方也就有了合作的可能,然而合作的愿望是关键。需求和愿望缺一不可,双方应本着目前的稳定和将来的发展愿景,认识到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供需双方不是“一锤子”买卖关系,而是长期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奶农而言,由于原奶既要保质又要保鲜,因此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在市场上销售,及时稳定的原奶收购对于奶农来说非常必要;对于乳品企业而言,奶源的稳定供给是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先决条件,面对国内时常出现的奶源争夺战,乳品企业和奶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双方合作的可能和意愿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桥梁。

2.2 确定标准,选择优良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的逆向选择或败德行为会使整个供应链处于非有效运行状态,因此,必须确立合作伙伴的选择目标,制定合作伙伴选择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优良合作伙伴。对于乳品企业而言,要根据质量安全、适度规模、兼容性等原则选择出饲养水平高、养殖环境好、奶牛奶质高的农户作为合作伙伴;对于农户而言,在合作伙伴中处于弱势地位,可选择的余地较小,但是农户仍可将目光投向大中型乳品企业,选择信誉高、工艺先进、口碑好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才是农户的最佳路径。

2.3 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奶农和乳品企业基于合作的可能和意愿,成功选择了自己中意的合作伙伴,正式合作关系可以建立。奶农与乳品企业可通过契约和股份制等方式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需双方按照合同出售和收购指定数量与质量的原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正式建立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供应链运行效率,同时使得供应链主体共同关注乳品质量安全问题。

3 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调

供应链是基于“竞争—合作—协调”的运行机制,协调是供应链成功运行的关键。供应链是需要协调的系统,供求双方不是“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双赢”关系,同时合作伙伴间关系亦是动态的,随着信息流和利益分配机制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要想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对合作关系进行必要的协调。根据近些年来发生的乳制品供应链安全事故,并针对乳品供应链的“诟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对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协调:

3.1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是建立在各节点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的。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把鲜奶生产、鲜奶收购、乳品加工和销售环节整合在一起,以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能够增进成员间信息交流,增进友谊,进而促进合作伙伴间的紧密合作。乳制品供应链交易主体拥有不对称的信息,造成资源错置现象。例如原奶收购环节,因原奶质量检测成本高昂,奶站或许并不对所有收购原奶进行质量检测,因此掌握质量信息的原奶生产者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发生。不仅如此,近些年出现的“奶荒”和“奶剩”交替现象以及“奶价过山车”运动,就充分说明奶农所得信息不完全。这种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致使供应链各成员的局部利益和行为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不一致,致使供应链系统性能降低、效益受损。

因此,必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乳品企业向奶农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并对市场需求做预测分析,奶农可根据乳品企业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饲养规模以避免出现“奶荒”和“奶剩”现象,奶农则需要向企业提供奶牛健康状况、奶牛饲料构成、奶牛疫病防控状况、奶牛产奶时间及产奶量等信息,减少乳品企业负担,降低风险。

3.2 利益协调和成本共担

从我国奶业发展来看,整个奶业链条并没有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对整个奶业利益链条分析,可以发现,养殖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投入占比分别为:70%、20%、10%,而三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比例为:1∶3.5∶3.5[6]。由此可见,奶牛养殖环节的投入和利润分配严重倒置。在乳品企业单边垄断收购强势谈判力和奶农分散式特征下,乳品企业极易将市场压力向上游转移,对奶农实施压价行为,相应地,奶农为规避压价导致的亏损只能降低质量成本的投入;又因为原奶质量检测成本高,降低了乳品企业收购原奶时的检测力度,因此乳品企业也就被动的接受了低质原奶,任由其流入消费市场,最终乳品生产陷入低质量“陷阱”。

因此,为使乳品供应链平稳、安全运行,必须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利益协调和成本分担,促使各环节利益分配比例趋于合理化。例如,完达山所采取的利益协调措施:以集中采购和优惠发放的规模优势,来分担农户的部分高成本;以技术指导、养殖方式奖励和生产监督,来改造农户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其获利空间。只有照顾到薄弱环节的利益,才能使高质量产品生产成为农户的经济理性选择,才能使高质量成本投入成为可能。

3.3 质量安全行为协调[7]

好的质量安全行为才能生产出好产品,乳制品的生产需要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行为处于协调状态。没有安全、舒心的产品,再好的利益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也是空谈。从乳制品供应链运作机制来看,奶畜养殖和乳品加工环节是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状况的两个关键环节。近些年来出现的“毒奶粉”事件,“回锅奶”风波,掺假行为等,不能归咎于某一环节的败德行为,归根结底是各主体质量安全行为不协调所致,例如,奶农对原料奶掺假,倘若企业收购原奶时有良好的质量检测行为,也就不会任由劣质奶流入市场。

奶畜养殖与乳品加工环节质量安全行为协调,是指乳品供应链中众多农户和乳品企业内部及其相互间的质量行为按比例配合得当,且与供应链整体目标一致,从而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降低质量成本的过程。奶畜养殖和乳品加工环节质量安全行为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3.1 投入品采购行为协调

奶畜养殖环节投入品主要包括种牛、饲料和兽药,乳品加工环节主要投入品包括原料奶、添加剂和生产用水。双方在供应商选择、采购流程和储存方面配合得当。进而从源头上保证原奶中药物残留和有害物残留符合标准要求,防止乳制品加工过程水源及添加剂造成的污染,全面改善乳品质量。

3.3.2 设施配置行为协调

良好的奶畜养殖设施配置行为能够带来符合奶牛生理特性和动物福利要求的牛舍和饲喂技术,以及生奶的保鲜技术;良好的乳制品加工设施配置行为可保持冷链的延续性,以及满足原奶质量要求的质量安全检测设备。两者在养殖和加工环节的设施在数量、先进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配合得当,进而维护乳品质量指标。

3.3.3 档案建设行为协调

良好的养殖档案建设行为能够记载奶牛的品种、营养、免疫、疫病、用药和生奶去向等明细;良好的加工档案建设行为能够记载原料奶的来源、质量检测、灭菌处理和产品流向等信息。两者协调状态表现为两者的档案在记录内容、格式标准、交流传递、维护更新和保存时间等方面配合得当。协调结果是为乳制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充足、准确的现实依据,明确问题乳品产生的环节与原因,促进乳品质量指标的全面提高。

3.3.4 生产过程行为协调

良好的养殖环节生产过程行为是指科学饲养,注重奶牛的饲料营养搭配并采用先进技术喂养,以及规范挤奶程序,采用挤奶设备挤奶防止奶牛感染乳房炎,并将鲜奶按照所需温度条件进行冷藏;良好的加工生产过程行为是指加工工艺先进,操作规范,注重环境卫生和严格的质量检测行为;二者的生产行为的协调状态表现为二者的行为在关联性、延续性及对接程度方面配合得当。从而使奶农和加工企业在工作上相互衔接和融合,进而全面改善原料奶和乳品质量安全状况。

4 核心企业的内部调控作用[8]

合作伙伴间的协调关系及整条供应链凝聚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企业的调控能力。核心企业在合作伙伴关系协调方面起主导作用,其协调着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及利益分配等。其具体调控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和物流

核心企业将收到的上游供给方信息和下游需求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和处理生成,并反馈给各节点主体。奶农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进而减少市场风险;下游分销企业可以根据科学准确的市场信息实现乳制品的精确配送,从而减少无效配送。

4.2 促进利益协调和成本分担

核心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可自主研制饲料并向奶农统一优惠发放,同时聘请技术人员提高奶农饲养水平。这样,虽然奶农分散,但在一定层面上却实现了集中,也即规模效益。这些措施将会降低奶农购买饲料和获得技术服务的高成本,并且提升了利润空间,减少了上游环节的对策行为,使得高投入获得高质量原奶成为可能,合作伙伴关系走向成熟。

4.3 促进质量安全行为协调

核心企业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拥有先进的工艺、设备、管理等优势,其可对上游环节的生产行为进行干预。例如对使用指定饲料的奶农进行价格补贴;对养殖场的奶牛每年进行两次结核病、布氏杆菌防疫;用奖励和补贴来激励奶农建设青贮窖、购买青贮铡碎机,推广先进的“青贮舍饲”养牛法;定期对奶农的饲养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每户奶农进行记录评价;聘请技术人员对奶户进行饲养管理培训。事前干预使得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质量安全行为得到改善,这种将激励约束机制渗透到养殖领域的做法将会增强彼此间的友谊,促进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形成[5]。

5 对策建议

当然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亦不是一蹴而就的,协调过程亦是困难重重;协调机制能否有效运行还需看是否与具体的协调内容和目标是否相匹配,还有双方实施意愿是否强烈。但是基于供应链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一致性上,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协调关系终将达成。为加快乳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的协调,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5.1 加强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教育与培训,强化养殖户、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的经营理念

依据科学评价标准选择优良的合作伙伴,从源头上防范非合作行为。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主体,优良的合作伙伴既有合作意识又有合作能力。为此,乳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合作伙伴进行选择,既能在签约前把最优秀的伙伴选进来,又能减少签约双方的违约行为。评价中应做到:合理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准确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有效选择评价方法;认真收集基础数据。

5.2 加强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从技术上为合作创造条件

信息不对称是养殖环节和加工环节败德行为滋生的土壤,因此要避免矛盾冲突就必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无缝沟通与透明。为此,乳品供应链各环节应加强内部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要加大硬件设备的投资,要购置或开发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要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这样可使各合作者快速获取到除机密以外的各种信息(诸如消费者对乳品的需求量及其变动趋势、各销售点乳品的库存量、合作伙伴的合作绩效、违约状况和奖惩记录、农户养殖档案信息等),进而减小了农户的投资风险,降低了企业监督成本,全面提升乳品质量。

5.3 完善乳制品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从制度上弱化各主体风险偏好

个体理性的追求必然会降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导致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于设计满足激励约束相容的分配制度,公平合理地分配供应链整体利益。按照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只有当单位投入带来的报酬相等时,农户才会有公平感,也才会为争取更大利益而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应根据合作投入水平来分配乳制品供应链的整体利益,通过利益驱动提升各环节主体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

5.4 大力培育和扶持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不断提高其对乳品供应链的组织、协调和运作能力,以及对养殖户和销售点的服务与监管能力

通过各种扶持,努力提高养殖户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与信息化水平,为养殖与加工环节质量安全行为协调提供坚实的能力支持。在资金、信贷、税收、信息和技术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养殖户和乳品加工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金余额,为双方质量安全行为协调所需要的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组织完善、环境改善、设备升级以及信息化水平提高提供资金保障。

5.5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形成外部压力,从环境上催生合作行为及其关系协调

为促进乳品供应链合作、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国政府应加强如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单一的乳制品安全监管机构,统一承担乳制品安全的监管工作。覆盖从奶畜养殖、鲜奶收购、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的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其职能应包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单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等。二是建立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体系,避免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干涉对乳制品质量的监管。缩短监管链有利于促进养殖户与乳品加工企业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与质量安全行为协调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白世贞,刘忠刚.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12):105-108.

[2] 祝捷. 基于供应链的乳制品安全监管方法研究[J]. 宏观质量研究,2013(2):82-89.

[3] 薛立立.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243):144-147.

[4] 姜冰,李翠霞. 乳制品质量危机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管控机制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98-702.

[5] 刘东,贾愚. 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规制研究:以乳品为例[J]. 商业研究,2010,394:100-106.

[6] 张煜,汪寿阳.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分析[J]. 管理评论,2010,22(10):67-73.

[7] 孙世民,彭玉珊. 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行为协调[J]. 农业经济问题,2012(3):77-83.

[8] 张雅燕,涂少煜. 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探讨[J]. 农业经济,2007(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