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羽 张红霞 张悦 刘娟
摘 要:文章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对京津冀地区物流人才的合作与流动现状进行调研,从中发现物流人才流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建立物流人才库与虚拟物流联盟、构建物流人才合作机制与政策创新三个方面促进京津冀物流人才的流动与合作。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物流人才;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to analysis the status quo of the logistics talents cooperation and flow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logistics talents cooperation and flow. Based on the situation, it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such as establishment of logistics talent pool and virtual logistics alliance,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logistics talents and policy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flow and cooperation of logistics talent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ion; logistics talents; cooperation; mechanism
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人才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人才能不能真正的“动”起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专门针对京津冀物流人才流动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没有,但是众多学者分别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区域人才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业转移要求下,既考虑北京、天津、河北省物流人力资本差异和行政差异,又考虑三地协同的京津冀物流人才合作机制和政策创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1 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发展现状
1.1 京津冀区域物流企业现状
北京的物流企业数在三地中最少,2014年为1 002家,近年来体现逐步集约的态势。天津和河北的物流企业逐年递增,尤其是天津增长速度较快,这与天津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有直接关系。
1.1.1 京津冀地区物流产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社会物流需求不足
京津冀区域内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非国有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经济运行的活力相对不足,而在大企业中,多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通常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物流外包性不强。
1.1.2 京津冀地区物流企业竞争力差异化明显
由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人才现状分析可知京津冀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中起领先作用。但是在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先天区位因素及后天发展的影响,导致现阶段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同时由于三地经济差异明显[1],导致三地的物流企业竞争力差异化显著,尤其是河北省物流企业获利能力不足,竞争力薄弱。
1.2 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情况
1.2.1 物流人才配置资源失衡严重,差异化的物流人才聚集
由于经济差异带来的工资待遇差异,北京和天津拥有较多高层次、高技能的物流人才,且拥有较好的人才培养及保持基础;河北省则较难吸引到高层次物流人才,且物流人力资源向京津两地流失严重,同时省内物流人才也多向石家庄、秦皇岛等地集聚,资源配置不合理[1-2]。
1.2.2 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合作领域狭窄
京津冀人才合作工作虽已启动,但进展缓慢,初步开展的人才交流合作也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制约人才开发合作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形成阻碍人才开发合作的短板[3]。
1.2.3 人才流动机制不活,缺乏区域统一物流人才库
目前京津冀三地人才合作机制主要体现为“联席会议”,仅是人力资源部门间的合作,多部门统一协调和配合不够深入;人才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区域内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尚未形成,人才资源的配置仍以各自区域内部政府主办的人才市场为主导[2-3]。
针对高层次人才特点的服务功能不强。京津冀还未形成统一的人才信息网络,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发布尚未成为三地公共服务产品,人才信息资源还没有实现区域内共享,制约人才的合理高效流动。
2 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合作制约因素
2.1 区域经济梯度落差较大
由于经济发展基础和经济结构不同,河北与京津差距仍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河北在教育、科技特别是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与京津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造成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大量高层次人才流向京津和沿海发达地区[2]。
2.2 人才理念存在偏差
京津冀三地仍未突破按照行政区域配置人才资源的惯性思维,一体化思维缺乏。京津两市基于人才方面的强大优势,对区域内人才开发合作缺乏动力和积极性。而河北长期以来依托京津、服务京津的意识较强,融入京津、利用京津的意识较差,对区域人才合作“互惠共赢”的目标缺乏信心,人才合作的主动性不强[2],影响了区域人才合作有关项目的有效实施。
2.3 制度性障碍尚未突破
2.3.1 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完全对接
北京、天津的户籍准入政策严格控制,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同时,由于三地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人才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险金额不同,社会保险跨省接续存在困难,形成了人才跨省流动合作的制度性障
碍[2-3]。
2.3.2 区域内人才政策不配套
目前京津冀还未制定统一的人才发展规划,尽管各自都形成了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但人才的具体政策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从而制约了各类人才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
3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物流人才合作策略
3.1 建立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库及京津冀物流业动态联盟
由政府牵头,引导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及社会等开展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库的建立工作。政府积极引导京津冀区域物流业动态联盟及协同合作平台的建设开展,通过区域物流人才库和动态联盟合作平台的实施,突破京津冀行政区域和制度性障碍。
该项工作的开展,要求企业打破各自的物流信息壁垒,建立区域内行业共享的物流人才信息库[4];同时,物流业动态联盟是以区域物流任务目标为导向的,根据任务目标,确定参与企业及主体企业,形成新的虚拟物流组织开展该项物流任务,形成虚拟组织的多方互赢。
3.2 构建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合作机制
完善的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合作机制是京津冀物流人才合作流动的基础性保障。依赖京津冀物流人才的协同配置机制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依靠柔性流动机制[1]、合作竞争机制和激励自律机制来塑造良好的京津冀物流业发展环境。
3.3 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合作政策创新
京津冀物流人才的合作,要求区域内各职能部门及企业打破自身的行政及制度性障碍,为京津冀物流人才整合发展提供便利服务。无论人才库的建立、动态联盟机制的实现、合作机制的构建完善,均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努力。
政府作为主要的参与主体,要为京津冀物流人才的合作流动提供各种便利和保障性服务支撑,因此要求政府创新服务政
策[5],包括户籍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创新、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创新等,促进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的高效流动与合作。
4 结 论
由于区域经济差异与制度性障碍,导致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配置失衡、合作领域狭窄、人才流动机制不灵活,通过构建京津冀区域物流人才合作机制、建立区域物流人才库和虚拟动态联盟等措施来保障京津冀物流人才高效合理流动与合作。政府政策创新决定区域物流人才合作的效率与质量,政策创新及区域物流人才合作机制的完善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陈印证. 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人才一体化[N]. 渤海早报,2015-06-09(3).
[2] 朱凯峰. “虹吸效应”对河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与对策[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5):23-25.
[3] 马宁,饶小龙,王选华,等. 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0):72-77.
[4] 鲁泽. 加快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N]. 河北经济日报,2014-08-30(4).
[5] 赵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J]. 中国流通经济,2014(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