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琦
【摘 要】钢琴弹奏者的心理活动贯穿弹奏的始终,对弹奏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大多忽略或没有足够重视音乐与心理的内在关系。本文以视觉注意和音乐记忆为切入点探讨音乐心理学对钢琴教学的助益。
【关键词】音乐心理 视觉注意 音乐记忆
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法探究”(项目号:11XSYK121)阶段性成果。
问题的提出
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注意吸收、借鉴学科前沿的有益方法,无疑有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当前,国内对钢琴教育越来越重视。然而在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仍注重“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音乐心理学视域中,这种忽略音乐与心理的内在关系的教学模式易导致学生兴趣下降,产生叛逆心理;也使教师事倍功半,教学质量不高。可以说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钢琴弹奏者的心理活动贯穿弹奏始终,对弹奏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从引入音乐心理学相关原理和方法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到,近年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心理学对钢琴教学的启示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近代以来西方在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值得钢琴教学借鉴。19世纪,赫尔姆霍茨、冯特、施图姆夫等通过实验探索音乐信息学,极大促进了音乐心理学发展。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心理学形成了几个重要流派:构造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完形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皮亚杰发展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近年来,我国音乐心理学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周海宏(1993)、罗小平(2001、2004、2005)、杨和平(2006)、刘沛(2006)、赵冬梅(2006)等作了一系列探讨。其中,周海宏通过典型活动的分析初步确立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系统的认知模型,提出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概念,将心理学的科学方法与钢琴演奏及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理论研究,并提出训练方法[1]。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钢琴教学的明显促进作用主要有:音乐能力与心理状态的关系。包括对音乐各种要素及其整合的感知、记忆、理解以及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水平在内的“音乐能力”,在教学中常被用来判定学生的演奏技巧和审美水平。演出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演奏者临场最担心的“紧张”心理状态可从心理学中获得解决。弹奏各环节与心理状态的关系。钢琴弹奏是视觉、听觉、触觉、记忆、想象、理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协作的过程,对其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演奏时更准确有效地表达。下文以视觉注意和音乐记忆为切入点探讨音乐心理学对钢琴教学的具体助益作用。
基于音乐心理学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建议
1.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钢琴弹奏是一系列心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学习者的识谱能力、听觉能力、背谱能力、记忆能力、眼耳手脚的协调能力、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舞台表演的情绪调节能力无不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教师多将重点放在手指技巧突破等具体演奏技巧方面,未充分重视弹奏者的心理状态。
2.教学中的视觉注意
视奏能力是钢琴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可将其描述为:谱面信息被学习者的感觉系统(眼睛)接收,并被转换成为神经能量后在感觉存储机制中短暂存储,然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加工和编码(可能进入记忆系统),接着引起行为反应(弹奏),弹出的乐音进入听觉系统,给予弹奏者反馈,这部分信息又将进行另一番加工。Treisman 和Julesz假定:在视觉注意中有两个不同的过程在发挥作用。在第一个阶段,存在一个初级的前注意加工,该过程对视野进行扫描,迅速地检测客体的主要特征,如大小、颜色、方向和运动等……。此后,位于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特定的特征地图对客体的不同属性进行编码。[2]学生在练习时,谱面上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和声构成、曲式结构等所有信息同时被编码,生成该作品的“特征地图”,这些图谱被整合成为映像,接着“焦点注意”从这些映像中抽取一部分信息进行细节分析。可见,最后真正被分析的只是最初学习者视野中所有信息中的一小部分。显然,如何有效提高谱面信息的提取量至关重要。将谱面信息按照类别、先后次序按部就班练习是初学者常用的练习方法,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这样过于耗时,亦不利视奏能力的发展。根据视觉注意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视奏能力。
特征搜索。视觉具有积极搜索目标能力,这里搜索指“扫描环境的特定特点。”[3]孤立看待乐谱中的每个音符,它们是散落的、随意的,将其前后联系起来,或能发现音符排列的某种规律(例如和弦转位、半音阶)。当然,特征搜索的前提是相应的知识储备。如搜索出“和弦转位”这个音符排列特征的前提是了解“和弦转位”的含义。由此弹奏前一定要研究曲谱,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乐曲的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选择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教学中,经常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不断重复一些重、难点后,学生仍不得要领,这可从心理学有关“注意”的研究中找到解决途径。心理学认为注意是简单的“一种表现为专心的心理活动”[4]。常见的注意有两种: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前者指听者可以在丰富的声音输出中,捕捉到自己所选择的声源,如在几个人同时谈话的环境中“揪”出想要听的那个人的谈话;后者指在不断改变注意的焦点基础上,同时注意几个声源。
有关“注意”的心理分析及教学设计。钢琴弹奏是眼、耳、手、脚等身体部位相互协调配合的复杂过程。乐谱的每个段落有音准、节奏、力度、音色、情感等各个方面要求。若要学生在同一时间注意到所有方面的要求,对学生尤其初学者,常会顾此失彼。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先让学生执行简单任务,如单手弹奏,且只要求音符和节奏的准确性,这样能够减轻心理资源的负担,使学生自如且较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忽略其他因素,集中注意力在所要求的任务上。当这个任务能够被轻松完成,相当于完成了将这个任务“自动化”的过程,之后进行复杂任务时,之前的简单任务消耗的注意资源变少,因而使复杂任务的完成变得较为容易。
3.教学中的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指我们存储、提取过去的经验,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当前情景,其中包括三个常见的记忆加工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这种记忆行为包括在不具备物理声音的刺激下,大脑给予音乐音响的聆听和理解以及对记忆对象即音符回忆的外在表现。不同的音乐行为(作曲、表演等)侧重于不同的记忆行为。舞台演奏中突然的记忆中断,是困扰学生的一个常见问题,这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没有背熟曲谱或者心理素质不好。研究表明,不同个体的记忆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的声音刺激对个体的注意力影响不同;不同个体对记忆任务注意的保持时间不同。对表演者来说,“储存的检索任务与内部产生的刺激之间就构成了一种抗衡,结果是,在表演压力下,这种不随意的自主神经系统通常表现为无法正常合作的状态。”[5]音乐记忆的过程如下图:
音乐记忆的心理分析及教学设计
编码形式。信息进行短时存储时,对信息的语音、语义及视觉编码最为重要,而对钢琴学习者而言,“长时存储”对“背谱”至为重要。研究表明:大部分存储在长时记忆里的信息主要都是语义编码——即用词义编码[6]。Miller(1956)认为:“欲增强信息加工的能力,有必要使用某种技术,将信息的碎片组织为较为熟悉的单元或组块。”[7]弹奏是眼、耳、脑、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的过程,对谱面信息的视觉记忆、乐音的听觉记忆、键盘的手指记忆,以及对全曲结构的深刻理解等结合起来的记忆更为牢固。可见,充分理解分析谱面信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充分调动、相互促进,是提高背谱能力的有效方式。
记忆转移。刚存入脑的信息会衰减和被干扰,需及时将相应信息从短时记忆转移至长时记忆中。完成这一转化最为有效的方式是理解,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或联想,重复练习或多次条件反射。教师可从创作背景、手法、技术要点等方面指导学生全面理解作品,避免死记硬背乐谱。
记忆“间隔效应”。为使记忆的音乐信息保持激活状态,需要定时练习。研究表明,将记忆内容分配在不同时间进行分散练习,信息记忆量更大,记忆时间更长,心理学称为“间隔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学习时间段内使用了不同的编码策略,从而使记忆得到加强。由此,钢琴学习中时间分配非常重要,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不定时复查,以巩固学生的信息记忆。
有关遗忘。心理学上著名的干扰理论认为互为竞争的信息导致了遗忘,而“系列位置曲线”推论认为,在对一系列信息进行记忆后,最后记忆的一部分信息记得最清楚(近因效应),其次是开始的部分(首因效应),中间部分的信息回忆最差。据此,钢琴教学设计应注意:课程重点难点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始和结尾处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每次教授知识点不宜过多,并在知识点当中穿插及时的复习时间;将难点内容与较容易的内容交替讲授;合理分配学生的练习时间。
结 语
在钢琴教学中引入音乐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对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引入音乐心理学不失为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周海宏:《对部分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罗伯特·L·索尔所、M·金伯利·麦克林、奥托·H·麦克林:《知心理学》(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6]Robert J·Sternberg:《知心理学》(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5][7]Donald.A.Hodges:《乐心理学手册》(第二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