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来急诊看病有一些学问,而为了不耽误需要第一时间来急诊看病的病人,人们平素就要懂得医学常识和养成好的就医习惯。
急危重症看急诊
患了急症的病人就可以看急诊。因为这些病人看急诊最有意义,像急性心脏的病、急性脑血管的病、急性消化道的大出血、急性的宫外孕、急性的阑尾炎等,对于这些病经过急诊医生和护士的处理,可以迅速控制病情的发展;轻的说,治疗后可以不留后遗症;重的说,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但许多时候,由于人们对医疗知识的欠缺,对就医观念的不同理解,对生命比钱重要,还是钱比生命重要的思维的错位,往往导致人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人需要看急诊。
有些人自认为平时身体健康,自认为自己年轻,总觉得自己不会得重病,不会患那些老观念认为只有7-80岁的人才得的病。所以当这些人突然出现身体不适的时候,往往不会把病情想的很严重,也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到急诊看病。好多心血管急症,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的恶性心律失常,急性重症的心肌炎就给耽误了;好多急性的肚子疼,如急性胰腺炎,急性消化道穿孔,急性宫外孕破裂也就给耽误了。
还有些人把看病看成是一种负担,嫌麻烦。特别是老人怕耽误儿女的工作,在疾病突然发作的时候,总是先忍着或自己先服用一些不管治病不治病的药。急性病最容易把老人击倒,因为老人的身体条件差,抵抗力低。我老是把老人比喻为一个瓷娃娃,不碰看着怎么都好,稍微一碰瓷娃娃就会粉碎。像有些老年人患的感染性疾病,拖延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全身其他脏器的受累,最后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另有些人怕看病耽误工作,怕看病消耗钱财,所有对急性病的态度就是——扛。
有时该看急诊的病人没有来,不该需要在急诊就诊的病人却来了不少。有人统计,每天真正需要在急诊抢救的病例不到急诊就诊病人的10%。由于急诊全天开放,1年365天也不休息,所以使得一些本应该在社区或看门诊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病人也来到了急诊,如做一份心电图,量一下血压,开一些忘了在门诊取的药。还有许多慢性病人,肿瘤晚期病人,长期卧床家里无人照看的老人,也都被送到了急诊。使得许多急诊科既是急危重症的抢救中心,也无奈成为了临终关怀中心和老年病康复中心。
就医习惯需养成
由此看来,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来急诊看病还是有一些学问的。为了不耽误需要第一时间来急诊看病的病人,人们平素就要懂得医学常识和养成好的就医习惯。知道什么样的情况对身体是有危险的,是刻不容缓就要到急诊就医的症状。而不是在病情已经很危急了,发病时间已经错过很久了才来急诊看病,到那时再神仙的医生,再高级的医疗设备也不会好使的。对每一位人活着的人都要明白一点,不管是小孩、年轻人还是老人,是看似健康的人还是多病缠身的人,威胁生命的疾病随时都会降临到每一位人的头上,不要侥幸这些病会与我或暂时与我无关。自然界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关注程度都一样,不要多情的认为上天会对我对一份眷顾。所以出现有关生命的什么情况,对任何人都皆有可能。
当不适的症状突然来临的时候,特别是以往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或从来没有感受过的症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突然出现的不适是来自头部、胸部或腹部的时候,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解释不适的原因,如果无法解释,就让急诊医生解释。夜深人静突然出现的不适,此时心理状况又是很稳定的时候,要想到有没有危险的病来袭。在身心极度疲乏,又出现了不是肌肉酸痛或平素休息休息就缓解的症状时,要想到急诊医生。老年人突发的情绪变化、食欲不佳、腹胀,家属千万不要不当回事。有时身体突发的急性变化,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有时这些变化是悄悄而来的,刚开始带来的响动也没有那么大,是最易被人们所疏忽的。这时宁可信其有,也不要轻信侥幸这个词,侥幸永远都是一个贬义词,特别是对于健康和生命来说。
赵斌,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学术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急诊分会委员等职,为首都急诊急救医疗人才培养专家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