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马克思恩格斯既发现了人类生命运动与人类社会运动不可分离的时间规律,也就是属人的社会实践,并将它们划分为劳动时间、自由时间与休息时间,他们还特别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雇佣劳动制度下这三种时间分布的实然存在的极不合理性与需要修改的历史必然趋势,揭露与批判了超10小时工作日制度与10小时工作日制度,论证了8小时工作日制度思想。
青年马克思选择“为人类工作”的视野与愿景终生没有改变,但他发现当时人类生命中最为苦难、最需要争取解放、最迫切获得底线幸福的是工人阶级,因而他更多的是为工人阶级代言,他大公无私高瞻远瞩为人类,但他更多的是为工人阶级着笔解惑谋划解放。
我们这里只是疾呼:马克思“把工作日在法律上限制为8小时”的事业,在当代世界与我国需要悄然无声地进行下去,把它做好做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法律误国,实施法律兴邦,“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语),法典的实施就是维护人民权益。
贺祥林:《把工作日在法律上限制为8小时》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实行党政分开,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甚至以党代政的问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而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组织管理国家事务的职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乃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关于“党政分开”的一系列论述,不仅使其党政分开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成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乃至邓小平理论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成为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邓小平关于党政分开的论述始终是围绕党如何领导、如何善于领导即如何执好政而进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分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不同性质的基础上,正确理顺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职能与国家政权机关管理国家的职能分开,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组不要执政的问题。
李合敏 李 琳:《邓小平党政分开思想研究》
人对环境的能动创造,人类开展的生存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实际上,当我们蔑视自然生态规律的时候,是不可能不受惩罚的。从这层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有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取决于人类想创造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诉诸现实的实践的行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致命缺陷,就是它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要么通过非理性的过度消费,要么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使矛盾得到暂时缓解。无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难免会对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造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是栖居于此的所有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资和能量交换的统一体,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就是传统的工业文明忽视地球生态圈大循环的整体性,不顾自然的承载能力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很多生态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一国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赵海亭:《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生态问题研究》
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指导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而贯彻始终。这就是说,长江经济带的各项活动无论是规划理念、规划文件、规划项目,还是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各个省市县乃至乡村开放开发,无论是发展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都应自觉秉持、体现和反映这个指导思想。
环保处理、监测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供给侧结构,而且增加了环境容量,提供了更多的生态产品。这里必须提及的是,对过去的生态环境欠账,应根据“补短板”的精神要求,逐步加以解决。
只有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水电站建设,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发展,依靠绿色发展方式生产出的水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能源。
彭智敏:《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直以来,蕲黄广三县市因为隶属黄冈市,在谋求发展上都是各干各的,从来就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来考虑发展,也没有专家学者来探讨这个问题。但是有一个浅显的道理:“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因此,必须从内部挖掘潜力,三县市如果能合成为一个整体区域,那么,其巨大的潜力令人期待。
国家鼓励发展小城镇,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问题在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实际运作中并没有遵循经济规律,走的仍是“牛鸡分食都一盆,鸡撑死,牛饿死”的平均主义老路。
在此,必须提及的是三县市都是“鱼米之乡”,北部是山区丘陵地带,山青水秀,无大型工业因而无污染,因而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因而可将三县市打造成中部的“绿色食品、安全食品”供应基地。
朱孝明:《强力打造鄂东沿江区域经济支撑点》
经济发展不够仍然是摆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实际,因此,多年来,在这些地区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引大资金、上大项目,大干快上,以致良莠不分,来者不拒,因而钢铁、造纸、煤电等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项目也一哄而上,因而对土地、大气、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漠视几近疯狂,形成了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
建议国家主导组建跨行业(水利部、环保部、三峡集团、交通部等等)、跨地域(辖区各省、市)的长江流域协调委员会,建立定期联系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协调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指导、协调和决策、保护、以尽快恢复流域自然生态环境。
对于政府而言,要逐步淡化GDP考核指标,完善生态环保指标考核体系;对于企业而言,要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引导绿色发展;对于广大公众而言,则应加大绿色环保理念宣传,组织探索绿色生活系列创建活动。形成一个人人不污染、人人防污染的良好社会风气。
陈丽媛:《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环境代价小、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观念的更新,更在于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的反思。
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应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有自然之美,这是基础和前提。
要加快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生态制度文化导向;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鼓励公众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新风尚。
孙友祥 吴 婷 陈冰冰《“美丽中国”的蓝图绘制与解读》
“新常态”打破已往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而转至创新驱动,从而带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使中国的整体经济增长态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契机,主动出击,夯实基础,以大国风范掌控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经济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际上,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那就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经济在高速过猛增长后换挡转速是正常现象。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很多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不以GDP论英雄”,尊重经济的客观规律,可见,中国经济换档是历史的必然,明智的选择。
龚 骏:《以大国风范掌控经济发展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加强顶层设计”“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为改革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主体协调机制提供了难得机遇,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京津冀区域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具有浓郁的经济文化,行政文化是其主要文化形态,致使京津冀区域尽管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政策、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但内部仍然实行各自独立的行政区经济,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区域经济。然而,实践一再证明,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难迈出实质性步伐。
京津被河北环绕,无论是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还是天津建设美丽城市,都离不开河北省的大力支持。然而,基于偏重的产业结构、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繁重的扶贫攻坚,河北省又无力支撑高额的京津生态建设成本,致使河北省在承担京津冀生态责任中呈现“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卢 蔡:《打造京津冀城市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的着力点。
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加上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的失真,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这便显示出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传统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消费品本土供给又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朱澳拉:《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抵制“西方价值热”的有力武器,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内背景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达成民族价值体系的社会共识。
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对高校如何指导德育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大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因为高校不仅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的引导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教育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伟大的中国梦精神,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善于发现学生所需,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真正做到以新颖的教学理念传播思想、以科学的制度规定言他律己、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升华情感、以典型的模范事例提供借鉴。
王祚桥:《新时期高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深入探索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以理论创新引导实践探索,围绕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这个重大问题,进一步形成高等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体系。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张皮”的问题却没有有效解决,反而变得越来越突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脱节的情况愈演愈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将不能不进入综合改革的“深水区”,其核心依然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建立科学研究对教学支撑机制,像对待科研成果转化一样,重视最新科研成果的知识转化。要将课程的开发和创新作为衡量一所大学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创新空前活跃期,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大科学、大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适应这种时代需要的人才,迫切需要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和社会之间、校院(所)之间、校校之间、学科之间建立起更加广泛、紧密的联系,在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目标作用下,推进“双一流”建设 。
马海泉:《科教融合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库区各地劳动、就业、农业部门将移民培训工作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移民再就业培训范畴,大幅降低移民申办劳动技能等级证书和绿色证书收费标准。
部分移民学员的特殊移民思想较浓,存在“等、靠、要”思想,对工资收入、工作环境期望值较高,但对自身素质、劳动技能水平缺乏正确评价,对培训后所推荐的就业岗位普遍不满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尤其是城镇移民普遍不愿外出就业,同时担心就业不稳定,害怕就业后失去低保。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反映目前在农村难以找到培训对象,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剩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家务农。这部分移民由于自身的原因,往往无法在短期内掌握有关技能,不能独立运用所学技能于发展生产之中,无法将所学知识用于就业和创业。
库区移民因多种原因难有时间和精力集中培训,因而可借助相关MIS系统,根据库区移民分布(跟踪记录库区移民就业、打工等情况),对有培训需求的库区移民就地登记,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就近培训。
在移民培训开展过程中,可与高校联合开班,将高校的高质量资源引进到移民培训中,使移民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提升培训档次,提高移民能力,同时扩大吸纳移民的能力。
鄢明明 荣以红 许腾芳 万先进《湖北省移民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作为管理者,必须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种种信息,了解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不失时机地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引导他们。
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自身的形象和素质,党员干部是领头雁、是带头羊,影响面广。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就是一种典范,所以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好,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力去感化和教育职工,使职工相信组织、依靠组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是一面旗帜,用先进典型去示范、引导、激励职工,这才是活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这种活的思想工作最贴近职工、贴近生活、最具有说服力,最能鼓舞人心。用身边先进的人或事做榜样,最直接的效果是让人觉得可亲、可信、可比、可学,最终起到职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作用。
陈春富 牛书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企共赢》
据一些城市交通问题专业研究机构调查分析得出,即使把城市中心区域拆掉,全部用来修建道路,仍然会存在道路拥挤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高估了道路建设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直接显性作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人们的驾车出行需求、公共交通的供给能力、交通管理等影响与作用。于是,道路建成,拥挤状况依旧,甚至更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在所难免。这种扩张会带来城市人口布局的调整,以及区域功能的改变,从而引起城市交通源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往往脱离了城市交通规划早期预测的范畴,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城市整体结构的不合理,进而诱发不合理的居民出行,致使某些路段、交叉口,甚至整个城市的交通效率降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人们择业、选择住所的自由性都会带来城市居民分布的重新调整,这些变化对城市的交通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出行流向、流量和方式选择,从而破坏了原有的交通平衡(或者说早已规划设计好的交通平衡),而在新形成的平衡中,没有处理好人们出行需求与道路有效供给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新的交通问题。
从经济学来说,城市政府是公共事务的决策机构,拥有很多经济资源(如城市的道路资源、泊位特许、车辆号牌等)。因此,在城市的交通治堵问题上,政府应承担至关重要的责任。政府决策的科学与否、权力应用是否妥当以及对经济资源的使用合理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政府可以通过积极构建立体化交通、动静态交通协同、智谋增加道路设施投入,以及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等手段,在“公交优先”上下功夫,积极引导人们对小汽车使用向公共交通使用转移,建立起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合理比例,保证一个较高的道路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
吴立群:《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作为信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法律权利,定价权已经从根本上决定着利益在国内和国际的流向和归属,这是因为价格可被交易成本货币化制度锁定在国内和国际的垄断资本所预设的范围,通过掠夺性高定价人为提高货币化的交易成本而使利益流向国内和国际垄断资本的勾结体系中,使得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失去任何福利意义。
其实国内乃至全人类的系统性利益失衡和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占有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创造人本身的劳动异化为获取财富尺度的手段,人类正在错误地将财富尺度理解为财富,正在进一步将货币化的交易成本理解为财富,因而普遍通过交易房产、贵金属、股票、期货等金融活动使财富增值发生非理性冲动。
定价权作为交易成本货币化的制度利益,它的客体由交易成本货币化制度和利益两个层次构成,交易成本货币化制度是手段,交易成本货币化利益是目的,因而定价权双方或多方总是围绕交易成本货币化制度的运行展开博弈,无论哪方,说到底都是为了获取交易成本货币化利益。
夺回定价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就是改变定价权的博弈规则,即改变现有的交易成本货币化制度体系,以能否有效实现“经邦济国、经世济民”这一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为准则,重构现有的法律秩序,将信息文明时代的法律需求作为主导性法律秩序,尽快从所有权冲突中解脱出来,走上科学地缓和剩余权冲突的法制秩序新路。
刘运新:《论定价权的客体》
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导致了金融市场的越来越不对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盘剥消费者。
我国也应尽快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特别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消费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法律支撑与制度支撑不足所导致的监管部门无法作为、金融机构乱作为的现象。
针对金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误导以及是否对格式条款作过解释等进行举证责任倒置,由金融机构自身来证明是否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除了有利于符合消费者的权益之外,也是对金融产品提供者提出规范化的要求。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面对金融业不断开放、市场化不断深入的趋势,必须要做到法律先行。可以借鉴市场化程度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有关经验和法律制度,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尽快构建适合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丁 求:《浅议金融消费者维权难的瓶颈及其突破》
开放性对于媒体而言,解决了有限的内容生产应对无限多元的内容需求的矛盾,在以往“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的理念价值之外,内容组织与服务就变得同等重要,以至成为媒体价值要素之一。
未来“广电”作为一个整体转型,需要思考共建大平台的必要性,摒弃以往的垄断和一台一网的思维,通过开放的平台架构体系、良好的营收分享机制来实现媒介集团内外部内容和服务资源的聚合与流动,驱动用户规模增长,进而促进平台业务和产业生态的良性持续发展和循环。
在建立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集团的过程中,从国家宏观层面,需要突破既有的四级管办的广电体制和区域、行业的经营限制,更需要在公共服务与产业市场之间寻求新的差异化管理和运营模式。从微观层面,媒体集团需要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扁平化管理结构,建立更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这些需要媒体集团的不断实践探索,更需要政府在管理体制机制上的不断创新。
刘 荣 高 爽:《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思考》
如今吸引读者已经不仅仅是期刊内容的精彩或者装帧的精美,而要注意发布与读者互动的知识或信息,达到各取所需。
与报纸更注重时效相比,期刊属于沉淀后的产物。在电子化大潮推动中,报纸已经转变为“即时信息推送”,那么期刊要走的路恐怕是变为“行走的一本书”—— 一本有收藏和参考价值的书。但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仔细分析现有形势,改造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开拓潜在市场,提高自身价值,成为有口碑的一本刊物,实现创造性发展。
期刊的全媒体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化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全媒体顾名思义从“增量”和“规模”上拓宽了期刊发展渠道和影响的人群,但还应以品质为基准。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就像推进器,对现有机制、内涵等提出了高要求,但要求的是补充、拓展、完善,增强现有资源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改造后的产物具有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涵。
蔡 靖:《对外传播期刊在新形势下的融合发展》
档案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这种共同参与只有建立在所有社会成员、各个社会阶层对档案价值的认同及利益诉求基础上,才能促进档案文化发展形成动力效应、长效机制。
档案文化的普世性,揭示了档案的形成是普遍意义上人类文明的存续,同时又广泛维系着国家、民族、组织及个人的合法权益,进而作为人类文化之根、之源深深滋养着人类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档案文化的这种物态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统一关系告诉我们,在发展档案文化的进程中,既要注重对档案载体承载的知识文化的组织,也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档案载体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档案文化作为一种高势能文化呈现出强能量的特点,而这种强能量的表现方式也很独特,甚至是以其强大的破坏力来警醒世人的。具体说来,当我们合理拥有、安全维护档案资源时,或许波澜不惊、或可从容应对。但当缺乏对相关档案资源或者关键档案资源的保护而遭到信息失密时,由此释放的影响力则极为巨大,甚至有可能改变事物的发展格局与进程。
档案区别于其他信息类型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原始凭证性,这种凭证作用的发挥使其具备工具的属性。同时,档案信息也具备其他信息类型所具有的参考借鉴、情报咨询功能,这种功能同样以工具的角色参与到各项活动及其行为中。
王艳明 杨 艺 王 雁:《档案文化发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