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改革艺术

2016-05-30 10:09陈曙光
决策与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艺术改革

陈曙光

[摘要] 习近平关于改革方法的论述,涉及到诸多关系,如“一”与“多”的统一,“上”与“下”的联动,“变”与“稳”的协调,“底”与“顶”的兼顾,“点”与“面”的结合,“管”与“放”的互补,“先”与“后”的贯通,“破”与“立”的配合等。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的改革艺术,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习近平;改革;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的任务越是繁重,越是需要遵循科学的改革方法论和改革艺术。

“一”与“多”的统一:每个国家都面临改革,但各有各的改法。每个国家在改革的战略重点、主攻方向、方式方法、优先顺序、原则方针上,在改什么、不改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重点改什么、其次改什么,怎么去改、改得怎么样等等问题上,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中国和欧盟都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中欧应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的改革道路,借鉴对方的改革经验,不将自己的改革模式强加于人。“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这些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改革发展道路。中国的改革不是向西方模式靠拢,不是要改成西方的模样。有些人秉持“除了资本主义别无出路”的先验逻辑,试图以西式现代化引领中国的改革方向,以西方的改革模式规范中国的改革动作,这就违背了“一”与“多”的辩证法。

“上”与“下”的联动:改革既要“顶层设计”,也要“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同“摸着石头过河”并非不能相容,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削弱乃至否定“摸着石头过河”;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过时,也不意味着不需要“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论及二者的辩证关系,他说:“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当前,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正确处理“顶层”与“基层”的关系: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为改革提供指导、保驾护航;更加注重改革的基层创新,为改革积累经验、打开局面;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同“基层创新”的紧密配合,既要善于从高处的运筹帷幄中谋划改革的方针政策,也要善于从基层的实践创造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更加注重“上”与“下”的呼应联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地方主动担当的不要推诿。

“变”与“稳”的协调:能改的大胆地改,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变”与“稳”既对立又统一,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在绝对的变异中总有某些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东西。全面深化改革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能变的大胆地变,不能变的坚决不变;不因变而失了方寸,不因不变而停滞不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不是改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改革不是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要循序渐进,“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统一”“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等等,都体现了“变”与“稳”相结合的哲学智慧。

“底”与“顶”的兼顾:从坏处准备,争取好的结果。“底”与“顶”的辩证法,指的是度的两端的关节点的对立统一,即通过“保底”“守底”,逐步达到“顶点”,也即“有守”与“有为”的辩证统一。坚持“底”与“顶”的结合,关键是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管控风险、守住底线,是决定能否达到理想目标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底线思维,从底线出发,逐步逼近顶点;要敬畏底线,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不越雷池半步,一旦突破底线,不仅无法达到改革的目的,还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点”与“面”的结合:改革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点”即构成事物的关键环节、局部,“面”即事物的整体、全局。认识事物,既要把握事物的局部,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改革如果没有面上的推进,难免顾此失彼;如果没有点上的突破,难免杂乱无章。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抓住关键性的局部,也要兼顾事物的整体,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入手,从“落一子而活全局”的关键环节着力,以点带面,激活全盘改革,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改革辩证法。

“管”与“放”的互补:该管的要管好,该放的要放开。全面深化改革要拿捏好“管”与“放”的力度,坚持有管有放,管要管到位,放要放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该管的要放开,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既要用好“市场”这只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把市场能管的、该管的交给市场,让“看不见的手”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展示力量、发挥作用;也要用好“政府”这只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管起来,让“看得见的手”在宏观经济管理层面展示力量、发挥作用。

“先”与“后”的贯通:知所先后,协同有序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讲究章法,注重节奏,张弛有度,知所先后。深水区的改革,单兵突进不行,齐头并进也不行;畸轻畸重不行,同步推进也不行;一哄而上不行,无序改革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也就是说,改革进程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看准了的,尽早推动,不要拖宕;认识不一致的,找到改革共识,不要急于求成;看得不那么准的,先行试点,不要仓促推开。改革任务越是纷繁复杂,越是要注重优先顺序、方法步骤。

“破”与“立”的配合:要敢于“破”,更要善于“立”。“破与立”的真谛不在于孰轻孰重,也不在于孰先孰后,而在于“有破有立”,当破则破,当立则立,破与立互为前提和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敢于“破”,更要善于“立”;既要破中有立防止失序,又要立中有破防止反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只要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符合实际,该破的就要大胆地破。“破”就是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体制机制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权力寻租的土壤;“立”就是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新体制、新机制、新做法、新理念、新思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出台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体现了“破立结合”的改革辩证法。

[责任编辑:李利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近平艺术改革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纸的艺术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标题党
爆笑街头艺术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