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治翔 吴尧
摘要:以无锡天主教堂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19世纪中期之后无锡天主教堂的历史发展及其建筑沿革。通过在实地调研和测绘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下的无锡天主教堂建筑外部造型、内部结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等特征。探讨了无锡天主教堂建筑在历史、建筑及城市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无锡教堂建筑的保护更新与无锡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无锡;天主教;教堂建筑
1.19世纪中后期的无锡天主教堂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由动荡不安的近代社会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和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在近代中国的主要地区和城市当中,教堂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无锡天主教的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尾末,其天主教堂也是在此时期传人的一种建筑形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无锡地区天主教堂的特殊性来源于西方古典教堂建筑和中国传统乡土建筑两者之间的结合,它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潮流在近现代中国普遍流传前的中西古老文化短时间碰撞下的历史产物。
1849年至1851年,从上海出发的耶稣会传教士已向西发展到无锡、江阴、常熟,这些地方也有老教友,当时无锡附近就有两千多渔民教友。1853年,葛必达和桑理爵二位神父负责无锡及其附近地区堂口的管理工作。1864年,桑理爵神父直接管理无锡、丹阳、镇江设立堂口的责任,这时无锡天主堂只不过是在三里桥北首小村上一只小堂口罢了。郎怀仁升任江南教区主教后,他看到无锡教徒很多,原有教堂又太小,便于1872年在三里桥天主堂旧址建造一座教区最大的教堂。
1840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庇护下,无锡天主教堂经历了深入发展,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强烈打击,以及民国时期的持续发展,由完全受外国势力支配,到开始自立走向成熟,逐步进入天主教中国本土化的轨道。
2无锡天主教堂建筑特征
2.1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教堂作为一种被物化后的宗教文化植入无锡地区后,融合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建筑语言。无锡地区天主教堂建筑的群体布局就大多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教堂主体建筑——经堂多以西方天主教堂的形式建造。按照西方古典教堂的显著特征分析,这些教堂主要分为:哥特式、罗马式、兼具哥特式和罗马式以及中西合璧式等类型。
需要指出的是,无锡地区天主教所表现出来的并非典型西方教堂的建筑风格,而是杂糅了中国传统元素的混合型风格。以下就几种典型风格进行细致分析:
(1)哥特式与传统建筑的融合。无锡滨湖区的华庄天主堂是无锡新建的天主教教堂之一,属于哥特式与传统建筑融合的类型。该教堂整体外观较朴素,通体砖红色,窗户是哥特式典型的细长型窗,从其立面构图比例和构图元素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哥特式教堂的特征:最下面是一扇尺度高大的大门,大门正上方设有一个圆形玫瑰花窗,玫瑰花窗后面一块幕墙开有比例瘦长的五扇窗,这些都体现出哥特式建筑越往上划分越细、使建筑整体上显得更加高耸挺拔,尖尖的钟楼顶部上安一座大十字架,建筑整体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其余立面窗户均为细长形式,建筑外部和内部都随处可见。教堂室内也有明显的哥特式建筑特征:中厅比侧廊空间高,中厅和侧廊的柱子之间均采用尖券形式的骨架结构组成,而且有明显的飞扶壁作为支撑屋顶的内部结构,来分担主墙的压力,堂内两侧墙面均有细长的柳叶窗采光,窗户为彩色玻璃窗。
(2)兼具哥特式和罗马式与传统建筑的融合。江阴青阳镇天主堂是无锡地区天主教堂当中,兼具哥特式和罗马式风格的建筑类型,该教堂始建于1901年9月,教区拨款,由萧子云神父负责购地、建造小堂一座,奉露德圣母为主保。1993年,联合政府、港台地区以及省内外的共同支持,征得用地17.3亩,重建青阳镇天主堂。该教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教堂外观和立面形式为哥特式,而其内部空间为罗马式。建筑正立面的上方部分有体现哥特式风格的高耸钟楼,钟楼高55.8米。建筑两侧有强调垂直划分的突出于墙面的小尖饰,使建筑整体呈现上升的动态。教堂入口为三扇半圆拱形门,中间一扇最大,对应经堂中厅部分,小侧略小,对应经堂侧廊部分,中间主人口正上方设玫瑰花窗一扇,两侧为竖长半圆拱形花窗,整体对称、均衡。教堂内部的经堂则具有罗马式建筑的特征,简化版的罗马多利克柱式被大量使用,内部墙体呈现巨大而厚实感,墙面使用连列不断的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尖券,屋顶整体刷蓝色漆,营造天空般的色彩感受,天花板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
(3)多种西方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的融合。无锡三里桥天主堂、堰桥镇西漳玫瑰堂和安镇厚桥多默堂都属于此类型,兼具哥特式和罗马式等型制风格,同时融入了部分中国传统的建筑语言。三里桥天主堂位于无锡市北塘区民主街86号,前堂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长56.36米,宽18米,两耳处31米,脊高14.6米,总高18.6米(包括十字架),附属建筑面积约405平方米。堂后为钟楼和更衣室。钟楼呈正方形,长、宽各18米,高25米以上。堂区总体为套院式布局,共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此院落主要承担接待、办公以及医疗等功能。教堂平面属于西方典型的拉丁十字式,且具有巴西利卡式型制特点:平面呈长方形,主人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斜坡结构作为屋顶,遵从中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习惯。三里桥天主堂为砖木结构,主立面为高出屋顶一部分距离的屏幕式山墙,由四组不等、通高的传统方形叠柱分割成三段,中间一段为整个立面的构图中心,正对教堂内部的中厅;两侧对称,对应教堂内部的侧廊。主入口立面包括两侧的传统方形叠柱、哥特式尖拱形门、玫瑰花窗以及楹联组成。主入口正上方为一个圆形的玫瑰花窗,窗边有多层砖结构装饰带。玫瑰花窗之上为天主教宗教标志性符号——十字架砖雕。主立面构图中心的两侧呈对称布局,主要由三扇哥特式尖券门窗组成,中间一扇门最大,两侧则缩小了比例,以突出主人口的中心地位。三里桥天主堂内部空间采用纵长布局,主要包括中厅、侧廊空间以及圣坛空间。堂內原为大块青灰色方砖地,窗户为彩色玻璃,并有百叶窗通风。
2.2无锡天主教堂建造技术与构造做法分析
(1)承重结构。无锡天主教堂基本上是运用中国传统的“抬梁式”木架结构体系作为教堂承重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抬梁式”结构的变通。欧洲传统的教堂内部空间形式一般分为中厅和两边侧廊部分,而在无锡天主教堂中,为了达到此空间效果,在侧廊的梁头上架了两根瓜柱,从而抬高了中厅部分的主梁高度,侧廊的主梁则较矮。与传统手法相比较,这里的主梁被分为三段,而只将中间的那段抬高。显而易见,其实这种做法参照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穿斗式”。2)用砖柱取代木柱。木材在我国明末初期就逐渐短缺,20世纪初,由于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大木料更是缺乏不堪。在这种情况下,用砖石柱替代木料柱的做法便逐步形成。同时,在柱子上进行装饰处理也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木材的特殊情感,即按照中国传统柱式做法,在砖柱的四个面上,分别包上半圆形的木料,对木料进行卷杀处理,使其成为梭柱,这种做法在无锡天主教堂的柱式中体现尤为突出,之后给木料刷上油漆,便熠熠生辉,同教堂的宗教气氛格外和谐、统一。
(2)非承重结构。无锡天主教堂的非承重结构,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1)教堂内部空间中,起到装饰性作用的穹隆顶和连续券。由石块砌筑而成的穹隆顶和连续券经常出现在欧洲的传统教堂当中。但在中国的教堂建筑中,这种材料类型的穹隆顶和连续券顶却几近灭绝了。此时,就必须做一些变通,该情况在无锡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中有所体现:内部空间中的穹隆顶和拱券并不需要承重,仅属于纯装饰性构件,满足其造型需要。因此,无锡本地工匠在做装修时便可运用中国传统的木作法来进行施工:即先用弧形或直线形的木条装钉成穹隆顶和拱券的骨架,然后把面层做在木质框架之上,最后刷上涂料,这样就满足了教堂的造型需求。2)外墙上的券洞。从外形上看,这里的尖券与欧洲的没什么两样,但在砌筑方式上却不尽相同。欧洲教堂建筑常常会将一块拱心石嵌入拱券的顶端,两侧则对称的砌筑其余砖块;而无锡天主教堂的拱券没有拱心石存在,砌块的左右基本对称。当然,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可能容易造成拱券从顶部裂开,没有西方的先进。土木结构在我国地面建筑中被普遍运用,而造成砖结构被局限运用于冢墓,并给人以砖拱与墓室相联系的印象,从而用于宫室的可能性就更小,由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砖构在中国本土的发展。3)屋檐部分的椽头状砖饰。由于教堂没有出挑的屋檐,因此真正的木質椽头也相应地没有外露。但是无锡天主教堂运用砖块做了一些椽头样式的装饰处理屋檐的细部,这既美化了教堂,又传达出了浓厚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趣,验证了中国一些传统理念由外及里的渗透到了教堂建筑的各个方面。
3无锡天主教堂建筑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教堂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形式,在建筑史尤其是西方建筑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中国,教堂建筑作为正统的西式建筑传人中国本土的一种建筑文化,也具有特殊意义。沿海地区近代以来由于受欧洲建筑文化影响较早,因此成为这方面其主要研究对象。无锡天主教堂建筑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研究无锡天主教堂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可填补无锡近代建筑史在教堂建筑研究方面的空白,也为教堂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依据。
3.1无锡天主教教堂建筑的历史意义
传承和延续无锡近代建筑历史文脉。教堂具有的历史价值,是其最大价值所在,每一座教堂的建造与发展都记录了一段历史。因此,整理并保护好无锡天主教堂建筑这些历史资料,有利于无锡近代建筑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同时也进一步弥补和帮助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整体研究。
3.2无锡天主教堂对城市发展及建筑方面具有的意义
天主教堂作为无锡地区建筑西化的起点,深刻地影响了无锡近代建筑的发展。教堂是西方化特色最显著、最典型的建筑类型,也是无锡地区最早出现的西式建筑类型。无锡天主教堂建筑在无锡的城市近代化历程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珍贵记录,这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教堂这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它是城市或乡村的一部分,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使其拥有宗教色彩与异国风范,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物质遗产。无锡天主教堂建造过程中就地取材,运用砖混结构,将砖砌拱券替代木、石横梁,体现出教堂的“本土化”特色。
4结语
与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同类建筑相比,无锡天主教堂建筑在建筑历史及艺术方面并无突出之处,但对于无锡这座城市在历史、文化、技术、文化景观等方面承载了较高的研究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史实信息及保护资料。因此,笔者建议对无锡天主教堂建筑以后的保护建设中,在探索现代教堂的发展过程中,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新形式等的同时,也要对传统建筑元素汲取精华加以提炼,适度考虑地方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巧妙搭配地方材料,使教堂建筑更具本土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