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游
摘要:在现代主义之后,艺术不再是拥有高超的绘画技能的代名词,西方教育界普遍将其定义成“视觉艺术”,使艺术外延到一切可使用的艺术手段和材料,艺术家充当思想家和科学家的角色得到延续。自从1964年4月安迪沃霍尔在纽约首次举办的雕塑展上展出了他的著名作品“布里洛包装盒”后,在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动,在他的笔下,“布里洛包装盒”跨越时间、历史、地域的界限,成为推动艺术发展史进程的象征物,并发出“艺术终结了”的呼喊。这种观念不断引发人们对艺术的定义及其本质的重新思考,如何平衡艺术品中的观念与技术成为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观念;艺术表现;时代语境;同一性
促使我写这篇论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笔者发现,在学习油画的过程中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油画的技法是什么?二是大多数人在看过越来越多的现当代艺术品后都会质疑,看似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艺术作品何以有如此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查阅资料,从出现在现当代艺术转折点上的艺术品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在过去7年的学院式教育环境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19世纪以前,更确切地说是梵高以前的艺术,对于梵高之后知之甚少,学院教育索性很少提及这段历史,学艺术的学生敏感一些的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空白感。为了在艺术这条路上更好、更稳地走下去,我们不能跨越任何空白,这个空白或许会成为艺术道路上的阻碍。因为20世纪的艺术完全打破了旧有的绘画模式,观念艺术的范围除了绘画还延伸到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20世纪部分艺术的研究,解答艺术家是如何平衡艺术品的观念与技术,并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问题。
整个20世纪发生了两次轰动全球的世界大战,一战造成了欧洲势力的衰弱和分裂,美日随之兴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也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的艺术分为两个阶段,较合理的一种说法是:1960年为分界点,前半段为现代艺术——摄影术的发明促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尝试新的材料,并注入多种学科的观点;后半段称为后现代艺术,或者是当代艺术的初期——以反对现代主义的信条为基本准则,在这个转折点,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瑟·c·丹托(Arthurc Danto)在看完安迪·沃霍尔(AndvWarho1)的“布里洛盒子(Brilos Box)”的展览后,发表论文指出这次展览标志着艺术史的终结,这个说法轰动了整个艺术界,也引来了不少的争议,至今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他说道:“艺术终结了,当我开始写的时候,感到很悲伤,写着写着觉得这是个好事,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解放,解脱了之前的种种历史束缚。这是艺术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情,可以为所欲为了,再也不能判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了,我思考的是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史的哲学。”
在阿瑟丹托看来,艺术存在两种观念:其一,把艺术当做认知世界的手段,绘画主要就是描绘出真实客观的相等物;其二,艺术又可被看做是艺术家的主观心理经验的表现,倘若真是这样,艺术就会因人的个别心态而个性化地呈现出来。从这两方面来看,艺术品能更全面地理解形成艺术风格的精神因素及社会因素,这是看懂艺术品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要欣赏一件艺术品,了解这件作品的技术是基本条件,研究它的观念才能算是真正看懂一件作品。观念与技术在艺术品中同样重要,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在印象主义之前的艺术是经验艺术,制作技术一脉相承,同一时期的艺术家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创新,只存在个人风格的差异。印象主义之后转变为观念艺术,然而技术也成了支撑理念的关键所在。技术的创新对观念艺术而言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构思想要创作的內容,这个与经验艺术一样。二是如何去体现这个构思,这点与经验艺术截然不同。
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阅读过《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的人无不为他那种真诚、自由、语无伦次但异常细腻的独白所震撼,他告知人们消费时代种种人性的可能。他认为思考就会产生错误,只有不断地做事才能获得报酬。生活在消费理念和超市文化浓厚的美国,这种理念在他的内心根深蒂固也变得不难理解了。他对自己作画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盯着画布然后开始构图,大脑进发的某一闪光点就成为既定的构图模式,再看一眼,发现某个角落的空间里需要一点蓝色,于是他就把蓝色放上去,然后看着另一边,也需要一点蓝色,再拿起绿色的画笔画上几笔绿色,退后几步看画面的空间构图是否对味,不对味的地方再加上一点绿色,如果构图适宜,他便不再做改动。
当技术物品本身的功能变得复杂起来的时候,它不仅仅停留在工业时代的物欲满足层面上,进而也包含了一些游戏、个性、情感等因素,于是技术物品成为人们审美观念的呈现物。反之,当构成我们生活世界的技术物品带上艺术的光环时,我们的日常生活便成为审美情感实现的场所。
艺术家通常会在现实生活或自然形态中发现某种可以表达观念的契合点,从而拓展绘画的实体空间。“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的安塞尔姆·基弗(AnselmKiefer),他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都极其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藏着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他在材料上大量使用油彩、稻草、灰烬、虫胶、石头、照片、木刻版画、沙子、柏油甚至是铅铁等金属元素。种种现象都源于他的时代背景,基弗1945年生于德国的多瑙艾兴根,成长于被分裂的德国,所以他想做的不是面对过去,而是忘记战争,这或许跟战后德国不许回顾战争这种普遍的文化状况有关。作为新表现主义画家之一,基弗在他的作品里渗透着对德意志民族精神和浪漫主义传统的重新挖掘。不同质感的材料经他之手创造出复杂的肌理效果,并使画面充满巨大的力量。这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结合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并拥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尽管20世纪的现代艺术极力想摆脱技术化造就的时代语境,苦于技术成为审美功能的阻碍,但现代艺术的发展成就于现代科技的时代语境这一点无可否认。安迪·沃霍尔的重复制造和基弗的综合材料,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无不通过艺术品深刻诠释着此刻的社会。技术与观念这两种东西从表面上看截然相反,技术的发达或许会造成艺术思想的贫乏,但如果我们深入技术与观念的理解方式层面上,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着同一性。
作为一名艺术家,毫无疑问应该尽快从传统的技术层面中解放出来,我们不该只注视着眼前的画布,而是应该仰望星空,以一种开放的精神去体验艺术门类之间由边缘的交汇所生成的一个新空间,用以阐述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再回到我们自身,我认为在艺术学院的学生关注的东西不应该只是画种的区别和技术的孤立掌握,而应该是自己的观念的建立和与之紧密相连的技术语言的选择。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我们被压抑欲望的升华。当我们的欲望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幻想,从幻想回到现实世界的途径,只有艺术之路才可能到达。这正如艺术创作中观念与技术的关系,当我们想去表达所思所想的时候,就需要一种表达的方式,这种方式即观念的具体展现,二者存在着同一性,它们的必然联系是我们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