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承传、变异与辞书释义

2016-05-30 10:48苏宝荣李丽云
辞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词义变异

苏宝荣 李丽云

摘要 词义是在语言运用的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既有承传,又有变异,语文辞书要准确地说解词语的意义,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词义承传及其在语文辞书释义中的体现,使读者了解词义的“所以然”;另一方面,要注意揭示词义的变异及其理据,从语言事实出发做出得体的释义。

关键词 词义 承传 变异 辞书释义

词义是在语言运用的历史中产生和发展的。一方面,词义是有承传的,不了解词义的来源,就很难深刻地认识词义的特征,准确得体地说解词语的意义;另一方面,词义也是在发展变化的,特别是现代汉语中复合词的大量涌现,语素间的相互制约、融合与相关传递增加了这种变化的复杂性,复合词的词义有时大于或偏离构词语素的意义之和,不认识词的这种变异,就很难准确地说解词义,甚至似是而非,造成对词义的误释。

一、 要注意认识词义的承传及其在语文辞书释义中的体现,

使读者了解词义的“所以然”

(一) 注意古今沟通,使释义更加得体

难nàn:

②质问: 非~︱责~︱问~。《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5版

②责备;质问: 非~︱责~︱问~。《现汉》第6版

《现汉》第5版释“难”为“质问”,显得突兀,“难”的“质问”义来源于“发难”,第6版释义为“责备;质问”,源流并重,便于人们对词义的理解。而且与后面的例词彼此照应,其中“责备”与例词“非难”“责难”对应;“质问”与例词“问难”对应,显然更加精细、准确。

《现汉》第6版:

遴 谨慎选择。

遴选 动①选拔(人才)……②泛指挑选。

这里“遴”为何意?《现汉》释义是否得当?需弄清词义的来源,方能做出准确的回答。《说文》:“遴,行难也。”《段注》:“引申为遴选,选人必重难也。”“遴”包含“难”义(《现汉》以“谨慎选择”释“遴”,当是以复音词“遴选”的词义误释字义),“遴选”当释义为“庄重、谨慎地选择”,主要用于人才,也可以扩展到其他方面,但都含“谨慎、庄重”义,而非“泛指挑选”。

(二) 注意古义的遗存,避免释义的错误或缺失

怅恨 动惆怅恼恨: 无限~。《现汉》第6版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1981: 806)指出:“恨”本义为“引为憾事,感到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言恨不用蒯通计。又魏其武安侯列传: ‘恨相知晚也。”后来才引申出“怨恨”之义。“恨”有“恼恨;怨恨”与“悔恨;遗憾”二义,但在与“怅(‘不如意)”组合的“怅恨”一词中,所用应为“悔恨;遗憾”义,而非“恼恨;怨恨”义。《现汉》所列例句是编者自拟,不足为证。“怅恨”本是起源很早的文言词,《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年少时不得志,正是表达的“惆怅(伤感;失意),悔恨(遗憾;不得志)”之义。此义中古汉语一直沿用,《新唐书·敬晖传》:“三思浊乱,晖每椎坐怅恨,弹指流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1]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怅恨”一词,是从古汉语中承传下来的,而且“怅(‘不如意)”与“恨”两个语素有其特定的搭配关系,此处语素“恨”毫无疑问应是“悔恨”“遗憾”之义。《现汉》的释义有“望文生训”“以今释古”之嫌。

浪 ①名波浪: 風平~静︱乘风破~︱白~滔天。②像波浪起伏的东西: 麦~︱声~。③没有约束;放纵: 放~︱~费。④〈方〉动逛: 到街上~了一天。⑤(Làng)名姓。

浪费 动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 不要~水。《现汉》第6版

其实,“浪费”有两义: ①空费,白费: 如“由于计划不周,造成原材料的~”。②对人力、财力、时间等没有节制: 如“铺张~”。其中义项①没有“放纵”义。显然,在“浪”字条下应增加一个义项:“空,白白地”。而且这一义项是中古汉语就有的。唐寒山《诗》:“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宋苏轼《赠月长老》:“功名半幅纸,儿女浪苦辛。”康有为《正月二日避地到星坡得》诗:“平生浪有回天志,忧患空余避地身。”……其中“浪”均作“空”“白白地”解。现代汉语中虽然已不独立成词,但作为语素义,仍保留在“浪费”等词语中,《现汉》的释义显然有所缺失。

(三) 说明词义来源,加深读者的理解

飒 见下。

飒然 〈书〉形形容风声: 有风~而至。

飒飒 拟声形容风、雨声: 秋风~︱白杨树迎风~地响。《现汉》第6版

此条《现汉》在单字下没有释义,读者对复合词的释义很难深刻理解。其实,“飒”的语素义与复合词的词义密切相关,补充单字释义可以大大加深人们对复合词词义的理解。

飒,《说文》:“风声也。”(此依《段注》本)后虚化为副词。蒋绍愚《唐诗词语札记(二)》(1983: 101):“飒,副词。义同‘忽。如: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李白《游谢氏山亭》)、‘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李白《游泰山》)、‘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交游飒向尽,宿昔浩茫然。(杜甫《湘江宴饯》)……‘门庭飒已变,风物惨无辉。(刘禹锡《哭王仆射暴薨》)”“飒飒”为风雨声,单音词与叠音词意义基本相同,从单音词“飒”的释义可以体会出复音词“飒飒”的词义;“飒然”原指风声,后虚化为副词,做“忽然”解,而且成为其主要用法。通过运用古汉语(特别是中古汉语)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弄清现代语文辞书释义的“所以然”,同时纠正了其在词义说解上的缺陷: 对“飒然”的释义,“形容风声”应是其语源义,而“忽然”才是文献中的常用义。

由于历史的变迁、语言的发展,字面意义与词义距离很大的词语(主要是保留于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文言词或古语词),特别是复合词构词语素中保留古义的词语,在语文辞书释义中也应进行简要的、适度的系联。这样,方能使辞书的使用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现汉》2002年增补本:

翘楚 〈书〉比喻杰出的人才。

读完此条说解,仅让人知其然,而完全不知其所以然,实在是不能令人满足。有人认为,《现汉》是以现代汉语词汇为对象的中小型词典,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对古语、方言进行溯源;溯源工作是对大型语文辞书释义的要求。我们并不要求现代汉语语文辞书详细考证、说明古语、方言的来源,但只要是收录了的词语,总还是要点明字面义与词义的联系。否则就不必收录了。如“翘楚”一词,可简明扼要地说明其词义的来源:

翘楚 〈书〉楚,荆木。因荆木高出众薪,用以比喻杰出人才。

后来《现汉》第5版对此条释义做了修订:

翘楚 〈书〉名《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郑玄注:“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原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我们认为,修改后的释义点明语源是对的,但略显繁冗,有些改过头了。

二、 要注意揭示词义的变异及其理据,

从语言事实出发做出得体的释义

(一) 有些词义的变异是构词语素“相互制约”形成的。如:

干练

形又有才能又有经验。《现汉》第6版

形能力强,机敏老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第2版

[形]有才能而且办事有经验。《应用汉语词典》(以下简称《应用》)

熟练胜任。《辞源》(修订本)

熟练胜任;有才能又有经验。《汉语大词典》

众多辞书对“干练”一词的释义大体相同:“有才能又有经验。”这种释义在辞书之间辗转相承,似是而非。言语实践中,我们用“干练”一词称赞一个人时,多指该人“处事果断,办事干脆利落”。处事“干练”的人当然“有才能又有经验”,但“有才能又有经验”并不等同于“干练”(“深谋远虑”“高瞻远瞩”都属于“有才能又有经验”)。

再看辞书对两个构词语素的释义:

干(幹)

②能干;有能力的。《现汉》第6版

形办事能力强。《规范》第2版

才能;才干。《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才能;干略。《汉语大词典》

经验多,纯熟: 老~︱干~︱熟~。《现汉》第6版

形经验多,阅历广: 熟~︱老~︱~达︱干~。《规范》第2版

阅历丰富;熟练。《应用》

⑤精壮;干练。⑥经验多;熟悉。《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⑤详熟;熟悉。……⑦精壮;干练。《汉语大词典》

使熟练,详熟。《辞源》修订本

“湅缯也。”本指练丝,把生丝煮成洁白柔软的熟丝。《说文解字》

从上面对复合词“干练”的构词语素分析中,我们看到: 语素“练”本指练丝,即把生丝煮成洁白柔软的熟丝,由此引申出“纯熟”之义,在“老练”“熟练”“练达”“干练”等一系列复音词中,语素“练”都为“纯熟”义。语素“干”为“才能;才干”义,不过在组成复合词的过程中,两个语素在语义上融合互补,与“练”的“纯熟”义组合的“干”,不是一般的泛指“才干”义,而是与“纯熟”搭配的“精干”义。

由此看来,“干练”的释义应为: 精干纯熟,通常指人处事果断,办事干脆利落。

又如: 养兵

指供養和训练士兵。《现汉》第6版

供养和训练军队。《规范》第2版

①供养和训练士兵。《汉语大词典》

“兵”是用来打仗的,“养”与“兵”组合成词,特定语义组合关系使其发生变异,这里不仅有“供养”义,还包含“训练”义。语文辞书中将“养兵”释义为“指供养和训练士兵(军队)”,而不是简单地解释为“供养士兵(军队)”,也同样体现了复合词语素在搭配中“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词义的变异。

(二) 有些词义的变异是语素的“相互融合(或称为复合词的再度语素化)”形成的。如:

唁电、唁函

《现汉》第6版:

唁电 名慰问死者家属的电报、电传等。

唁函 名慰问死者家属的信。

《规范》第2版:

唁电 名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的电文。

唁函 名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的信函。

《应用》:

唁电 [名]吊丧的电报。

唁函 [名]吊丧的信件。

以上释义与现今“唁电”“唁函”的实际内容已不相符。如今“唁电”“唁函”无论长短,其主要篇幅是对逝者的称颂和悼念,一般结尾是对逝者的亲属表示慰问。

当然,目前语文辞书中的这种释义,也是有其来源的: 古代“吊”与“唁”本义有别: 《说文·口部》:“唁,吊生也。从口,言声。”段玉裁注:“此言吊生者,以吊生为唁,别于吊死为吊也。”《玉篇·人部》:“吊,吊生曰唁,吊死曰吊。”而且吊唁的对象不限于丧事。《汉语大字典》:“对遭遇非常变故者的慰问。后多指对遭遇丧事的人的慰问。”《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毛传:“吊失国为唁。”孔颖达疏:“此据失国言之,若对吊死者曰吊,则吊生为唁。”《旧唐书·萧复传》:“复辄以赈贷,为有司所劾削阶,朋友唁之。”又《左传·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此“吊”为对遭受水灾的宋国国君的慰问。后来“吊唁”连用,指“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现汉》),二者语义逐渐同化(此与“牙齿”“贫穷”等词语义演化的轨迹相同: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穷。”后世“贫穷”连用而义同)。而今“唁电”“唁函”既有对生者的慰问,也有对逝者的哀悼与称颂,而且往往后者的文字多于前者。也可以说,现代汉语中“唁电”“唁函”中的“唁”,语义上相当于“吊唁”,是复合词语素化(即“吊唁”紧缩为“唁”)后再构成新的复合词。

因此,从语言的事实出发,“唁电”“唁函”的释义应修改为:

唁电 悼念死者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的电文。

唁函 悼念死者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的信函。

《应用》对“唁电”“唁函”的释义虽不够精确,但尊重语言事实,总体上是对的。

(三) 有些词义的变异是构词语素语义上的“相关传递”引发的。如:

湿租 动一种租赁方式,在租赁设备、交通工具等时,同时配备操纵、维修人员(跟“干租”相对)。《现汉》第6版

在上例中,如果孤立地局限于“湿租”的字面意义,很难理解对该词语意义的说解。所谓“干租”“濕租”之说,最初起源于航空公司的租赁业务。“干租”的语素“干(乾)”取其副词“仅(光、徒然)”义,“干租”(又称为“光机租赁”)即“一种租赁方式,在租赁设备、交通工具等时,不配备操纵、维修人员”。“干”与“湿”在形容词意义上相反相对,而这种相反相对的意义又传递到副词用法上,“湿”又与“干”的“仅”相对,获得了“全”义。而在言语实践中,“湿”原本没有这一语义,该语素义是在组成复音词时,受“干租”的影响而临时获得的(汉语语义上的这种“相关传递”现象不乏其例: 如“重”和“轻”在表示物体重量大小上构成反义词,而在北方方言中,又有将食物“咸”称为“口重”、将食物“淡”称为“口轻”的说法,在表示食物咸淡的意义上又构成反义词)。

对于这种“相关传递”形成的词义,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可在词典释义中对词义的由来做简要的说明。如“湿租”一词,属专科词条,应包括概念释义和语词释义两个层次。《现汉》目前的释义,仅说明了该词的概念义,应补充必要的语词释义,将目前的括注改为:“跟‘干租相对,‘湿租即‘全租,此处‘湿用为‘全义”,这样方能使读者了解词义的由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总之,认识词义在历史发展中的承传与变异,不仅可以从语言事实出发,对陈陈相因的不妥释义重新做出准确的释义,而且也能使一些疑难词语的意义得到合理的阐释。

附 注

[1]这里所举例证均见《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588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文献

1. 蒋绍愚.唐诗词语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80(3).

2.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4.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2010.

5.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6.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1.

7. 王锳,曾明德.诗词曲语辞集释.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1.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第6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2012.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石家庄 050024)

(责任编辑 李潇潇)

猜你喜欢
词义变异
新型冠状病毒关切变异株的研究进展
变异危机
变异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法律解释中的词义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
试论汉日同形词词义的异同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