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
“文章千古事。”世事沧桑,当我们于百年后回头一望时,能让人手中握住的还有什么?文章!屈原是什么?李白是什么?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是什么,鲁迅、郭沫若又是什么!文章,一篇已流芳百世,当他们的傲世才华、惊人见识、思想品行、人格魅力以凝注于一篇篇文章中的方式流传于世,给世人与后来者以无上启迪感悟时,他们的名字已与他们的文字同在。教师,哪一个不希望学生能有文章传千古。
只要是中国人,只要你还在使用汉语思维、交流(当然,除非你到非华人区,永不再用汉语思维),你就逃不了汉语言的运用、写作。其实汉语言写作也很简单,无外乎将那些熟悉的方块字堆积、组合而已,只是怎样才组合得更美,能更准确、简洁、得当地表达出你的意思来,才是问题的症结,就是我们必须经过一段努力才做得到的。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今天不妨把它换一个字,谈一谈学写作“功夫在课外”的问题。通过课外应下的功夫的研究,来学会选最好、最合适的材料,构建自己有卓异语言风格的设计。这个课外功夫说穿了也简单,无非是说烂了的几个字:“勤观察,善读书,多练笔。”获得写作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写作实践,没有“写”的功夫是无法使文章问世的,这就要学生多配合教师规定的写作任务,另外,再坚持一个读写计划,如果能坚持始终,两三年下来,收获定会显著。
我们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常常为它们的体大思精、搜罗宏富而感叹,不禁要问:写作者从哪里找到这么多思想和材料呢?其实,这就是他们长期积累语言、训练语言能力的结果。
当然,形象感觉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在这个传媒时代,在一些相对闭塞落后的地方,学生最易接受的意识,多是來源于电视、电脑与书籍。当然,我也相信,那些大奸大恶之辈的形象,是不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效仿的。
总之一句话,我们写作能力的形成,材料的积累,靠的就是生活,只要用心,不放过所能接触到的生活的一点一滴,一定会从生活中得到想要的东西。
文学是人学,先是一个丰富、完全、有层次的人,才会有好文章,先有文化素养,才谈文学修养。
放开手去生活,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思考生活,去放开手脚地读、看,去信手涂鸦,去放开胆子写,千万不要怕写不好,不要怕困难。多写,没人会一次写出绝妙的文章的,只要肯这么坚持,坚持下去,有什么说什么,哪怕写作技巧、修辞逻辑、例证引证并不能熟练掌握,那也没关系,想什么照直写来就是了。总之,只要学生深刻思考,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就不会出错。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