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由于人类肆无忌惮的过度行为,已经给地球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与此同时,人类因此而遭到惩罚。本文拟从易道风水学角度阐述对人类当今面临的问题的看法与对解决目前环境恶化的启示,以期人类走出困境,创建和谐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易道风水学;生态家园;环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现代文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激增,工业的快速发展,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都对地球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一切已经直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今天人类正受到各种自然灾难的困扰:洪水肆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各种事故频繁发生,如地震、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各种疾病不断袭扰威胁着人类,这一切已经向人类表明:如果人类的肆无忌惮行为如此延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应当认真严肃思考这一关涉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即地球的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地球既是一个生命体,又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人类应当善待地球,才能使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得以存在,才能使人类自身得以发展延续。何种环境适合我们人类生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从易道风水学找到答案。
1 三才之道
《周易》提出三才之道,正如《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①表明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变化规律一致性。人应当遵循天地之道,人与天地相合,人法天地,天人合一等。《周易》将自然法则与人事物理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天道明人事,以人事证天道,堪称天人之学。
人类的生存环境,无论从全息论、场论或是从三才之道而言,都彰显易道的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点和阴阳辩证思维的变化运动规律。《易》阴阳思想认为只有阴阳和谐共存,才能“天地氤氲,万物化醇。”②作为天人之间的纽带——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自然环境物化为森林、草木、江河湖海、房屋建筑等,这一切把天地人三者整合为完整的一体。易道充塞于天地人万事万物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易道为自己服务,而风水正是体现易道的应用,几千年来,风水学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成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法宝,造福于人类。
2 易学风水学
易学风水学,是典型的中国风水学,为我们的祖先最早所创立,代表着东方思维模式,反映了东方的环境美学思想。风水学源于《周易》三才思想,它体现了《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居住环境意识的重视,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处理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理念,讲求阴阳相冲和,追求和谐优美的环境,以达到趋吉避凶,人丁兴旺,健康长寿的目的。
风水学是研究生气的学科,易学风水学认为自然界是个磁力场,注重磁场的和谐效应,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气、气流、水、光、方位、人体场等,研究各方面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达到为人类服务。我们的祖先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环水抱之地,视为居住宝地。建筑物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地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有利于人类健康和谐生存发展。这是易道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它把天人地的整体性作为环境的指导框架,把社会和谐关系与自然之道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风水理论的思想已经逐渐得以印证,已经得到国际社会上广泛重视。
现代科学证实: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引力,叫作“磁力场”,天、地、人与万事万物都具有各自特有的磁场,而且因为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磁波交感反射变质现象,质变的结果有良性与恶性两种之别。地球是一个大磁场,这种磁场发射的磁波在不断地影响人体内部的磁场,对人体产生或吉或凶的结果。
现代电子天文学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元素,它无所不在,山中有气则山林苍翠生气勃勃,鸟语花香。水中有气,则流水潺潺,草木欣欣向荣,鱼虾嬉游活泼。地得气则万物滋生,人得气则精神饱满。这是现代电子天文学对气的认识。现代电子天文学理论还认为气是宇宙间的微波辐射,包括星球的电磁辐射。光来自太阳光,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光是超微粒子,光具有波与粒子二重性,即玻粒二重性。而水可以吸收宇宙之气。该理论还认为超微粒子和磁场对人体和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会产生能量场的作用,超微粒子和磁场也可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能量信息改变而改变。这种现象说明人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3 风水学中气的界定
风水学认为气为万物本原。何谓气?太极即气,太极生两仪,是为气生,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③且在风水学中,对气的分类非常细,有生气、死气,阳气、阴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等,风水学理论推崇在有生气的地带建城乡房屋建筑,这叫作“乘生气”。生气视为吉气,简单而言,就是指那些周围环境磁场好,给人生存带来好的影响的地方。因此,认为只有得到生气的滋养,生物才能生机勃勃,人类才能安康幸福。反之,凶气,就是给人带来不良影响的环境的气场。由此,气不仅是万物之源,变化无穷,而且决定人的祸福吉凶。
传统风水理论认为,气由阴气和阳气构成。气的生成是阴阳的交媾作用演化生成,其中,阴气和阳气的关系正如《青囊经》所说:“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宏济,阳德顺昌。”④《青囊经》认为气为变化动态之物,为阳,为无形之气,阴为静态之体,为有形之质。因此,阳气下降以相阴,阳气必依附于阴气,阳藏于阴,阴以含阳,地得阳气而生发万物。即阴阳互含,刚柔相生,阴阳不能须臾相离。
一切发生本于阳气司管操控所致,而万物生发皆从阴中而来。万事万物有阴阳,有刚柔,二者为互助互含,才能生生不息,这正是阴阳作用的结果。唯有阴德能宏济阳德,这是阴昌之化的结果。理论联系实际而言,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地,河流,山川,湖泊,森林等,是有形之质的阴体,而无形的阳气蕴含其中,阳气只有依附于这些静态之物的阴体中,才会生发万物,否则就是虛阳,孤阳。《易》曰,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环境一旦受到破坏,正如前文所说,森林大片砍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河污染,土地被大片高层建筑覆盖,土地遭到巨大破坏,这将意味着阳气之依附体阴气的丧失,生发万物的阳气——生气必然离开其本体阴体——人类生存的家园,那么,人类以及其他生命的健康良性发展必将受到威胁,而且当今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因此,保护环境是当今全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否则,人类离世界末日还有多远?
人类若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保护好环境。易学风水理论强调,生气是生发万物的阳盛之气。只有得到生气,才能有吉兆。气外透于形,就是说,透过外形来观察内部的气是否是生气。中国风水学讲究环境的外观形貌,而且认为青山绿水,山环水抱,地势开阔。龙沙平缓,结穴成形成格,这类地理形势所形成的气场,为好气场,孕育吉祥之气,利于生发万物,有利于人类生存居住。相反,穷山恶水,秃山荒岭,飞沙走石,寸草不生,地势幽深,水流直冲所形成的气场为凶气场,形成不祥的气场,视为煞气,凶气,不利于人类居住生活。这些理论是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实践得到并得以证实的真理。世界上许多大都市都是遵循这一真理建立兴旺发展起来的。
4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是环境的恶化,伦理道德水准的下滑,同时环境也在报复着人类,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因此,人类应当从中得到启示,人类若想健康持续生存发展,必须遵循易道,正如《易传》所说:“顺乎天而应乎人,”人必须顺应天地自然规律,不可逆天行事;必须遵循风水学之道,因为中国风水学正是对易道的应用发展,是仿效天地之道的生态学环境科学,它体现了三才之道:天人地的和谐统一性,即人与自然的互涵性,体现了“自然的人”和“人化的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性,揭示了人类只有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土地、山脉和河流,大力植树造林,营建“聚气”宝地,形成良性循环,自然才会造福与人类,反之,当人类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自然势必惩罚人类。这是符合易的阴阳之道,符合现代生态环境科学思想,因此,传统易道风水学对于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注释:
①唐明邦:《周易评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8页。
②同[2],第240页。
③李耳,庄周著,乙力注释:《老子· 庄子》,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④(汉)黄石公著,陈政儒编著:《堪舆正经·青囊经》,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唐明邦.周易评注[M].中华书局,2004:240,248.
[2](汉)黄石公著,陈政儒.堪舆正经[M].西苑出版社,2003:1.
[3]李耳,庄周著,乙力注释.老子·庄子[M].三秦出版社,2007:48.
[4]张惠民.中国风水应用学[M].人民中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官岳,女,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英语副教授,城市学院周易应用科学研究所所长,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易学传统文化教学和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