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016-05-30 18:14陈凤霞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植树习题数学知识

陈凤霞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不是课堂、学生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自我发展,自我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考,自主探究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经历数学过程,形成自己探究而得到的数学知识,并感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师引导

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师统治学生的一切,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宰,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教材、教参要求进行组织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数学的价值体现在考试分数上。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根本性改革,《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从教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开展数学教学。下面谈自己几点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体会。

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学生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有思维、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与知识、能力获得和谐发展。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引领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走进充满乐趣的数学探究中,让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一课时,可以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課,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引导学生自主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数学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内容,教师要改变传统告诉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数学方法。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提升学生数学智慧的基本方式。因此,数学教学要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特别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例如:“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③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我拓展思考,深化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我拓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略。传统的数学学习,学生的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广阔的思维空间:(1)条件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多答案”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机会。如将24个棱长1厘米立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摆?通过学生动手, 出现了六种不同的摆法。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①4、3、2;②6、2、2;③6、4、1;④8、3、1等等,还有学生认为不需要摆,只把24分成三个整数的积,能分成几种就有几种摆法。(2)条件不一定,结论一定的习题,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结论,可能来自不同的条件,或不同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30□5中填数,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填?学生根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发现符合题目要求的填法不止一个,而是多个。(3)条件不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引导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分析,再过渡到综合处理,这是更高一级的数学思维活动。例如,根据下面的条件,再添一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使之成为百分数应用题:我校五(1)班植树50棵,(补条件),(提问题)?学生有以下几种编法:①五(2)班植树40棵,问五(1)班比五(2)班多几分之几?②五(1)班比五(2)班多植树10%,问五(2)班植树多少棵?③五(2)班比五(1)班少植树10%,问五(2)班植树多少棵?这道题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构成一个整体,达到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

四、引导学生做好知识迁移,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性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教师要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以通过旧知识训练题导入新知识:1、1厘米+0.3分米=?4元-3角=?2、2/3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3、口算:5/8+7/8= 7/12-5/12= 7/9-4/9= 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一单位),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作了辅垫。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通分”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便自求得知了。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数学,经历过程,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猜你喜欢
植树习题数学知识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植树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植树鸟的来信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