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摘要:路得·那爱德就读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和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10年6月,与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签署援教合同,在四川高等学堂任教。那爱德在川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记录在四川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到之处的民俗景象,涉及生活、农作、商贸等珍贵细节。这些影像不仅仅是清末民初蜀地历史民俗的印证写照,也是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之一。
关键词:民俗摄影;路得·那爱德;蜀文化
1民俗变迁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鸦片战争后,处于清王朝统治下的近代中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和转型,社会巨变引发了各领域的变迁,也包括中国近代民俗。
路得·那爱德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走向了对四川民族文化艰难而又辉煌的考察之路。那爱德从多个角度记录了蜀地的民俗文化,包括生活、农作、商贸等。从他的作品中,既能感悟到时代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轨迹,也能了解到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习惯,对于研究清末民初蜀地的时代变迁、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生活民俗考察
川中自古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内涵。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成都庙会由传统“花会”发展到劝业会,随近代社会转型的体现,庙会这些民俗瑰宝,随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等因素而消失。那爱德的影像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宝贵的资料。
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到西郊青羊宫赶花会,已是成都源自久远的习俗。那爱德拍摄了青羊宫大殿前的花会盛景(见图1)。花会期内,西侧的青羊宫为农具、竹篾器的集中交易区域。大殿前的广场上棚摊鳞次栉比,每个摊点都支竹竿设蓬顶,顶上有席,或立置大伞于地上,摊上商品多为小型铁质农工具,以民间手工打制的锄、镰、斧、刀为主。摊后所搭席棚,是摊主住宿之地和堆货场所。
清光绪三十四年起,成都青羊宫花会的集市被改名为“劝业会”。民国初年,劝业会停办,改为商业会,后改名为商业场,沿用至今。清末,四川劝业会在青羊宫组织的产品评优授奖仪式,每届都进行参展产品的评优授奖。参加劝业会的有清政府的官員、军警、商人和平民。那爱德的照片拍摄了1911年春第四届劝业会授奖仪式(见图2)。在竹木搭建的授奖台前方桌上有包好的整卷银圈,桌后站满了朝廷官员、军警和乡绅代表。台口左右柱上,绑有插在竹竿上的大青龙旗,正立在台口,一代表接受台上官员颁发的奖状和奖品。
成都庙会文化的发展与变异,既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近代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发展。那爱德的影像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民俗资料,形象记录了这种民俗的变迁和发展。
3农耕民俗考察
四川自古称为“天府之国”,川中农作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内涵。那爱德的影像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宝贵的资料。
那爱德拍摄了春天祭牛的农间民俗活动(见图3)。每年立春前后,川西农村要举行祭祀耕牛的活动。彼时,以纸和泥土、竹木制成的“牧童”、“耕牛”被置于村头屋旁,当地官员带领百姓向“牛”拜祭。这种特有的民俗,当时被叫作“打春牛”。“牛”被民众围在中间,头大体肥,耳大且尖,双目瞪圆,躯体不成比例,牧童头梳双髻,身穿短衫短裤,“人”和“牛”带着民间纸扎工艺品的四川特色。
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薅秧的动作也极为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对歌,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演变成了极具名俗特色的“薅秧歌”。在四川,入夏后的水田天气炎热,那爱德拍摄了薅秧人赤裸上身,手足并用劳作。水田薅秧这项农活现在已成为历史,被更现代的除草方式取代。影像是真实记录消失民俗的有效方式。
4商贸民俗考察
茶马古道是蜀中民俗的特色之一。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川藏茶马古道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康定,西至拉萨,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如今,在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来往于崎岖山路的时代背夫和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艰苦跋涉、劳苦创业的民族精神。如今,茶马古道已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和民俗世相。
旧日的四川背夫多为雅安以南的汉源人,他们以耐辛劳、善负重而著称川康地区。那爱德拍摄了康藏道上负重人(见图4)。四川多山地、丘陵,不少地区行车不便,背负肩挑成了昔日蜀道陆路货运的主要方式。在从成都、雅安运茶叶、棉布或百货西进藏区的民族走廊,无数背夫终年跋涉于崎岖山路上。货物通常重过百斤,即使途中不休息也不能坐下,只能用丁字拐顶撑着背架,原地站立,以免受卸装之苦。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充分表明民俗摄影在文化传承方
5结束语
那爱德的摄影作品对蜀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本人也完成了摄影家在民俗文化中融合的角色。20世纪初,蜀地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不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远乡村均不同程度地卷入到时代洪流之中。通过研究那爱德对民族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真实还原历史变革。那爱德对蜀地的民俗生活考察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独特的人文、社会风貌,为我们了解此一区域风土民情、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又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民俗文化史的研究。这些影像对弘扬民族文化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