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印
怎样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出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的人才,这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不断努力探讨的问题。就“读”而言,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叶圣陶说得好:“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对于教者来说,则要难得多,既要让学生知道“鱼”在哪里,又要让他们自己把“鱼”捕捞上来,是个慢功夫,需要足够的时间、方法和耐心。但是,“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应有长远目标,让学生终生受益。”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处理“教”与“不教”的关系,怎样培养学生自己“捕鱼”的本领呢?几年来,我的做法是:讲读课文教师“教”,自读课文学生“练”。也就是在“教”的时候,从宏观上根据不同文体有意识地按学习规律去引导,不断地总结分析文章的方法和写作的思路,再从微观上啟发学生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像体育课上所说的教师的“示范”动作一样。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去实践——把自读课文交给学生,让他们上讲台讲课。要想让学生的这个风筝飞得高远,教师就要把握好手中的这条线——灵活多变的导读方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分类编导,适当点拨。即按照自读课文的体裁归属分成几类,再编之以读,导之以法。
学生自学汇报的形式取决于教师的导读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分解导读法
教师对一篇文章进行分解设计,制作“题条”,安排几名学生分担讲课任务。例如,第一人解题及作者介绍;第二人从宏观把握文章结构安排及中心思想(总体框架);第三人指出文章应落实的基础知识:字、词和修辞方法等;第四人分析课文内容,指出分析的重点段落内容和提出难点问题由大家讨论。有时可视情况,由几个人担任此项任务,互相补充。最后由一名学生总结写作特点及练习处理(也可几人完成)。而在安排个人汇报的专题时,配一个组的人员同时做准备,作出补充或更正。每人一学期分项练一次之后,用“自读”课文,每人再完整地讲一篇或两篇文章。
在学生讲课时,教师是学生。在学生争辩不清的问题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这样上完一节课后,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的兴趣浓了。每位学生都很重视自己的一次“表演”机会,都很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和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整体导读法
要求全体学生课外自行阅读,做自学笔记,课内汇报自学的文体内容、过程及收获。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知道怎么学和学什么,这是一种从宏观入手的学习方法。
三、问题导读法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采用一系列带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来组织对课文内容的研究,看谁对本段内容设置出有价值的问题。提法得当是关键,自己能理解并能做出正确的答案是基础。当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问题加以选择、加工、整理,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精的准确度。经常进行这种训练,能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示范导读法
对于自读课中难度较大的文章,在进行段落分析上,由教师讲读一段后,让学生评点,着重讨论老师是如何入手分析,落实到哪些词句上,提出的问题先后顺序有什么意图等。引导学生从中把握分析文段应该按照什么思维规律进行,抓住并理解文段中关键语句及评价人物和作为的方法等。接下去再由学生分析一段,再由大家共同评点,反复进行这种训练,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会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五、测度导读法
这是一种完全独立自学并检查成果的学习方法。教师编印导读题进行开卷测试,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在课堂上完成。这是对前面单项训练的综合验收,既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又是学生对自己水平的衡量,是不可缺少的训练环节和训练方法。
教育学家张志公同志赞赏“导读”,他说:“我喜欢‘导读这个说法……处理好‘导和‘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这里边既有教育科学,又有教学艺术,但归根结底是个教育思想问题。‘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导读不是‘代读的,‘代读容易,‘导读难,但于‘读者大有益处。”
让我们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学生学会“打鱼”的本领后,终生受益,就永远有鲜“鱼”吃。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