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轮回与掘进

2016-05-30 22:11:35李宜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改革学校发展

李宜江

事物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历史的问题又常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发展中。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谓如火如荼,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制约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不仅教育发展本身遇到了高原期与瓶颈,教育改革本身释放的活力也会因为改革指向的问题性质变化而式微。教育改革似乎又回到了起点。但这不是教育改革的重复,而是一种新的轮回,是教育改革的新起点。教育改革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变化的老问题不断掘进,方能在轮回与掘进中实现教育改革的良性循环。

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当初《决定》指出的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在当前的中国教育改革实际中,一方面在不断地被解决或改进,另一方面又在解决或改进的过程中,可能衍生出另一种形式的问题。只是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严重程度、表现形式、影响的对象及范围等又因时空的不同而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态。

《决定》指出,当时我国“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构建政府合理干预与尊重学校特别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动态平衡机制一直是30年来教育改革的重点。总得来说,过去的30年,政府与学校关系总体上不断朝着更加健康、协调的关系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初的一些不恰当的学校管理举措在不断被矫正的同时,也因时空条件限制及人的认识局限,产生出一些新的不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比如在一些项目立项、荣誉评比、办学评估、市场准入、规划布局等方面,政府未能充分发挥“舵手”的角色,却时常扮演“划桨”的角色;未能引入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而是直接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未能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校间的恶性竞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也指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仍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英国教育史学家哈罗德·珀金在考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四个重要阶段以后,指出:“当大学最自由时却最缺乏资源,当它拥有最多资源时则最不自由。这并不是说自由可以自动地结出丰硕的学术之果,而控制一定会阻碍学术水平。”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因此,构建政府合理干预与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动态平衡机制可谓任重而道远,也可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螺旋发展过程。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轮回与掘进过程中不断被形塑着。

《决定》指出,当时我国“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决定》颁布30年来,我国致力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并取得了历史性、阶段性的成就。然而,在不断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当前的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应试教育未能实现根本性扭转;在学校规划布局渐趋合理、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在教师学历不断提高、教师培训成为常态的同时,教师的教育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则不容乐观,特别是乡村教师整体质量的提升更是刻不容缓;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渐趋免费的背景下,入读职业学校成为学子们其他升学途径无望时的一种无奈之举,职业教育甚至沦为了职业培训的境地;高等教育内部科系、层次比例渐趋合理的同时,高等教育过度市场化、产业化的迹象明显,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联系过于功利、与人联系过于肤浅,高等学校自身发展定位过于理想、践行过于现实。

《决定》指出,当时我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决定》颁布30年来,对于上述问题,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有些问题非但没有有效解决,反而更加严重的存在于当下,如“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和“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有些问题依然轮回地存在当下:课程内容更新了,但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却被人为地加深了、拓展了,以便于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性考试;教学方法可谓层出不穷、新法不断,但教师讲、学生听的直接传递式教学方法依然占主流,多种有效方法综合灵活运用常见于公开课和少数优秀教师的课堂,常态课和多数普通教师的课堂则依然采取自己早已习惯采用的方法;实践环节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执行层面却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未能真正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专业设置狭窄的问题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素养如何避免被稀释、进一步夯实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专业设置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又如何避免高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跟风者。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被认为是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古往今来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寻求教育、社会、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只是,这种和谐关系不是静态、永恒的,而是动态、历时的,呈现出和谐的时空性。30年前,《决定》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布局的时空下,对中国教育改革、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规划了一种新型和谐关系的蓝图。30年过去了,这个蓝图在不断被实现的过程中也不断被修饰着,它包含着实现了的、部分实现的和没有实现的目标,也产生出人们期待的和不期待的影响,积极和消极的结果。时代还在发展,实践永无止境,教育改革仍将在轮回中掘进。

责任编辑:杨柏岭

猜你喜欢
改革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改革创新(二)
奇妙学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