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鹰
古人云:思起于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们懂得敢于质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不是给教师添麻烦,也不要怕同学们嘲笑,教师要用心呵护并积极支持动脑筋思考的学生,引导他们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揭开心中的疑惑。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不要纠缠于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的问题上,而要深入钻研文本,积极开动脑筋,从而质疑真正的疑难杂症。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唯有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做好质疑探究呢?
单纯地让学生尊重自己的思路选择和强制性改变学生的想法,这两种途径都有可能让学生失去自我意识,陷入思维发展的死胡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要让学生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们的提问既能够紧扣教材,同时又能够进行拓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的表面,而应该深入文本,挖掘课文本质上的内容,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文本内容展开深入探究,从而让学生能够借助文本和文章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文章时,不少学生对于爸爸的话:“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们不理解为什么12点就能够钓鱼,而10点就不能够钓,不就相差两个小时?大晚上的又没有其他人看到,等到12点后回去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观点,教师没有及时解释,而是引导学生们及时展开讨论,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定的原因和必要性。首先既然是法律规定的,那不管有没有人看到,都要严格遵守规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既要讲究公德又要讲究私德。在公共场所要讲究道德,在私人场合也要能够遵守道德法律。其次,不少国家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在鱼类产卵期对捕鱼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强制性。最后,要引导学生从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角度来思考:假如将本地区的鲈鱼都捕光了,下一代的人就没有鲈鱼吃了。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够情感交融,智慧交流,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文本上的知识,还能够超越文本,对于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也能够涉猎,从而促进自我提升。静态的文本在教师引导的质疑中得到动态的呈现,课堂得以延伸和拓展,具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留白本来是书画创设的时候,出于章法协调的需要而故意留下的空白,这种艺术形式便于欣赏的人进行想象,进行二次创作,后来留白艺术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也不断体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留白之处展开充分想象,从而做出个性化的填补,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建立起和文本进行沟通的渠道,从而让学生们对文本产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例如,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中有这么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的时候,和前面的四、五小节进行比较朗读,启发学生进行提问。有学生提问:徐悲鸿创作的油画为什么能够轰动巴黎画界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结合前文说:他一有空就去临摹名家作品。还有的说他节衣缩食买绘画用品。更多的人展开想象,有的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徐悲鸿肯定是废寝忘食地绘画,所以他才能飞快地进步。有的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不只是埋头苦干,肯定也去不断地请教达仰大师。有的说:他也有可能在这三年中遇到过许多困难,比如感冒了,胳膊扭伤呀,等等,他都想办法克服了,所以用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词语。还有的说:一大早,人家还在睡觉,他已经开始画画了;其他人睡觉了,他还在画室挥毫泼墨……教师适时点拨:是呀,要想成才唯有多下功夫,功到自然成啊。教师利用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仅促进了教学的进程,帮助教师及时达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们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质疑之前应该提前做好相应的铺垫,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有目的地探究,学生才能够抓住文本的重点,突破文本的难点。例如,在课文《花瓣飘香》的末尾有一句话:“第二天清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读懂了这一句,对于理解文章的内涵具有很大帮助,你们可以就这句话展开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吗?学生们围绕这句话展开了探究:为什么我要把花送给小女孩呢?为什么我也要送给妈妈呢?为什么买带有露水的月季花呢?……道理会越探究越明确。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明白了送花给小女孩是因为她被小女孩的话打动了,她愿意帮助小女孩实现内心的愿望从而让妈妈高兴;小女孩的行为也深深地感染了作者,她也爱自己的妈妈,送花给妈妈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妈妈能够高兴,在这个过程中,爱得到了传递。至于月季花带露水是因为带露水的月季花显得更加娇艳,看上去生机勃勃,能够让人家体会到送花人纯真的心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题中“飘香”的意思,学生意识到:香味是对家人、他人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能够传递。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就会增强,教师的教学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