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语母语者汉语声调习得实验研究

2016-05-30 16:09刘飞董睿
新校园(下) 2016年1期

刘飞 董睿

摘 要: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母语为旁遮普语的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的汉语声调习得情况进行调查,运用声调格局理论揭示旁遮普语母语者的汉语声调特征,并探讨声调偏誤的成因。

关键词:旁遮普语;语音实验;汉语声调习得

旁遮普语隶属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具有黏着语的典型特征,同时存在声调现象。虽然巴基斯坦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但以旁遮普语为母语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3%。旁遮普省为巴基斯坦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生源地。因此,运用实验语言学对旁遮普语母语者的汉语语音习得展开研究,可提升对巴汉语教学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汉语语音的学习,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字、词句、口语以及听力学习的基础。在汉语语音中,相较于声母和韵母,汉语声调不易被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掌握。笔者此前对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汉语语音特点做了初步的描述性研究,发现他们在汉语声调方面带给听者的直观感受是:第一声和第二声缺乏区分,第三声发音随意性很强,而第四声发音短促,调值下降的趋势微弱,听感上近似于汉语普通话中的轻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语音实验选取的对象为10名旁遮普语母语者,他们学习汉语半年以上,来自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东部地区。由于旁遮普语的地方性方言差距较小,样本差异较小,故样本容量能够满足声调研究的需要。

2.研究方法与过程。分别使用语音器材对每位发音者的汉语四个声调进行录音,运用mini-speech-lab提取基频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生成声调格局图,呈现其声学特征。并运用发音人的总体格局与此前北京话发音者的格局参数进行对比,找出其与普通话声调的偏移与聚拢趋势,探究其音姿层面的可能成因。

3.数据处理。完成全部样本中各例字基频提取后,运用电子表格求出一个样本中全部一至四声例字在11个时间点上的基频均值和发音时长测量值的均值,通过计算生成样本汉语四声的基频测量均值表,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样本中四声的基频均值的各个采样点取对数,算出对数值数据求出均值μ和标准差σ,最后生成带有离散度的对数z-score曲线,用作研究整个受试群体的汉语四声习得状况的比较分析。

4.结果分析与讨论。实验数据呈现的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在总体上调域偏窄,一声取值在33到44之间且调型不稳,二声取值集中在34,四声取值主要为54 和43,在三声的取值上,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为424,调型具有显著的曲折特征,而不是223或225这一类低平调与升调的结合。

三、结论

通过语音实验和声调格局的分析,笔者认为受试的旁遮普母语者的汉语静态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差异较大。其中,阴平的调值显著偏低,且呈现缓升的趋势,发音时长偏短;阳平调值与阴平的调值差异不大,在听感上无法区分;上声呈现显著的曲折调态,但调值偏高且发音时长过长,听感不自然,进入自然语流后表现为上声的缺失;去声呈现下降趋势但调域狭窄且发声时长显著偏短,在听感上不易被识别。

实际上,旁遮普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其具有语义区分功能的三种调态是存在于音节中的。由于这种基频的升降是对原语音系统中消失的送气浊辅音的替代补偿,因此基频变化可以跨越两个音节。通过对基频语图的观察,笔者发现这三个调态都趋近平直调,可视为频率不同的三条平行线。由于旁遮普的形态学黏着属性,语尾基频普通上声,故这些声调均趋近于长平直调接上扬调尾的形态。

旁遮普语自身的声调特征在其汉语声调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较大。首先,平调和曲折调的发声时间显著偏长,使其汉语语音听感失真。其次,由于母语中存在声调,故其对汉语阳平调的学习具有一定优势,但上升斜率偏低,基频抬升过程偏长,听感有失自然。最后,由于缺乏对降调的认识,普通的去声发音特征是偏短,基频下降幅度很低,听感上接近普通话中阴平后的轻声调态。

因此,与仅有的三类平直调近似日语声调现象的旁遮普语相比,包含基频曲折的汉语声调体系显得非常复杂。从实际的听感和声调格局特征上都不难发现,旁遮普语作为母语对汉语声调习得的积极作用相对有限。汉语声调中曲折调态的拐点和时长控制,既是旁遮普母语者学习过程中听辨的难点,也是其发音过程中的难点,故应当在声调教学中加以凸显。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一般课题基金支持,课题编号:2014095。

作者简介:刘飞,沈阳建筑大学国际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实验语音学;董睿,沈阳建筑大学国际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