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淑英
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阅读,但大多带着功利性,总希望孩子通过阅读获得具体可见的成果,比如增加识字量,背诵诗文,等等。从观念上来讲,我主张保持童年阅读的纯粹性,不让功利性的目标破坏孩子阅读的乐趣。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每天睡前,我都会给我的孩子兜兜讲故事。兜兜听故事的时候,很安静,也很少提问和互动。有时,我想知道他的阅读反应,就会向他提一两个问题,但他通常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干脆说“不知道”。我有点怀疑,孩子在阅读中吸收到的东西,是否像我期待的那么多。直到有一天,我通过兜兜的言语表现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成人对此不能操之过急。
兜兜4岁多的时候,我给他读美国作家麦克洛斯基的图画书《美好时光》。这本书以散文化的笔法描写了孩子们在海边度假时的生活场景,故事性不强,在我看来,未必能够满足年幼孩子的阅读兴趣。于是,给兜兜读过一遍之后,我就把书放到了书架上。
那一年除夕夜,我们在乡下爷爷奶奶家过年。午夜时分,鞭炮声四起。兜兜问我:“妈妈,他们为什么要放鞭炮呀?”“因为过年了呀。”兜兜想了一会儿,对我说:“妈妈,他们是在迎接新年的到来。”兜兜说的话虽然素朴,但在那样的情境中,却带着特有的诗意。我夸奖了兜兜,同时纳闷,这话他是从哪儿学来的。
过完年回家,有一天,兜兜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要我读给他听。我一看,是《美好时光》。读到中间的时候,兜兜打断了我,兴奋地说:“妈妈,过年时我说的那句话就是从这里来的!”兜兜说得我一头雾水,但很快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因为书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人们准备着,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为此,我激动不已,既惊讶于孩子的记忆力,更惊讶于他们语言学习和转化的能力。这使我更加相信,阅读的过程,如同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颗种子,只要有适合的条件,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兜兜5岁多的时候,我开始给他读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每天一章。读到“木偶去了玩乐国”这一章时,兜兜被里面的故事和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天晚上,他对表现“玩乐国”的那一大幅画看了很久。
第二天是星期六。早上,兜兜翻到《木偶奇遇记》中“玩乐国”那幅图,对我说:“妈妈,今天你带我去玩乐国吧,我觉得那里太好玩了。”我以为兜兜只是在表达内心的愿望而已,没有当真。下午,他又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不带我去玩乐国?”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尽管知道孩子的失望在所难免,但我还是不愿过早地为他揭开存在于童话与现实之间的那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我认真地想了想,对他说:“对不起,兜兜,我不知道去玩乐国的路该怎么走。”
后来,读完整本故事书,我问兜兜:“你还想去玩乐国吗?”“我不想去了,因为那样的话,我就会像匹诺曹一样变成一头驴的。”孩子的回答让我觉得有些伤感,但同时也感到一丝安慰。兜兜是在阅读过程中自然接受了作品的教育意旨,而非通过外力强加或说教,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童话世界的信任。
阅读的种子,就是以如此悄然无声的方式,扎根于孩子的心灵。只要我们怀着耐心,静静等待,一定可以看见花开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