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
摘 要:地质灾害活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影响它的因素众多,如地球内部的动力活动、地壳的表面形态、地壳的物质的性质、地壳的结构等等;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针对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问题,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点进行梳理,并且分析了其運行机制与机理。
关键词:三峡;地质灾害;人类活动;灾害特点
一、引言
三峡工程的兴建,促进了长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三峡工程的兴建,以及建成后蓄水形成的大库,必然会伴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对库区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长江航道的顺畅运行造成危害。
二、三峡地质灾害特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众多,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地质灾害活动看作复杂的随机事件。
1.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它的不确定性,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自然规律的复杂性,一是人类对地质灾害认识的程度限制。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客观,人类能够揭示出更多的自然规律,扩大了认知的领域。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地质灾害不确定性特征之外,还有非线性的周期性。人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在某一具体的灾害现象或者某一区域性的地质灾害活动中都能得到印证。目前研究表明,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现出一年到几百年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活动规律,形成了呈波浪起伏的灾害与时间坐标系。比如云南省小江流域的蒋家沟,泥石流的发生规律是一般规模的一年一至两次,大规模的每四到六年发生一次。著名的新滩滑坡,自公元100年有史记载以来,至少发生过4次大规模滑动,并堵塞了长江。
2.多发性
地质灾害多表现出以灾害点发生或者是以灾害群发生,就表征来看有其偶然性。但是它们并不是偶然性的,它们受所处区域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如降雨、地震、地质结构、地质体物理特性等条件的约束,某一区域,这类自然环境条件是相似的,因此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常常是某一处地质灾害诱发出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形成灾害链。
3.区域性
各地质灾害都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影响。大陆地区的地质构建格局是:“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叉成网”,这一格局特征决定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分布结构。由于我国地层从西往东形成三个较明显的梯级,遂层降低。最高的青藏高原和次高的中部山地,百分之九十的崩滑流山地地质灾害在这一带形成;最低的东部平原则主要出现的是地裂缝、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此外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分布,人造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桥梁、工厂等等其建造密度和分布由经济的区域性所决定。因此,如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与生命财产损失也有很大的不同,也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
4.突发性
按时间序列,地质灾害可以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渐变性地质灾害两类。其中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活动比较猛烈,成灾过程比较短暂的灾害。渐变性地质灾害是指活动过程比较漫长,成灾程度不断累积的灾害。突变性地质灾害常因缺少预防措施而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重大,使得同种承灾体的易损性更高。
5.不可预测性
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揭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就可以对灾害进行控制,并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这一点上来说,地质灾害具有可防御性。但是由于人类对地质灾害的规律远未到达认知领域,还有很多未知区域,以及现有科技的局限性,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同地震的预测一样存在着不可预知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
三、三峡库区主要地质灾害
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类型繁多,形成机制及机现也不尽相同。在治理活动中,只有先将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规律归纳总结,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顺应自然规律形成有效而契合实际的治理方案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1.滑坡
库区滑坡按若类划分为:松散堆积层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岩质滑坡按滑面形态可进一步分为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两个亚类。各类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降雨和库水位的涨落作用,人类工程活动如边坡开挖和加载也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2.崩塌
库区内崩塌主要为岩崩,按其变形破坏方式可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膨胀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错断式崩塌、陷落挤出式崩塌。以倾倒式崩塌和滑移式崩塌为主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为冲烛、人工开挖、采矿、降雨和库水位。
3.泥石流
库区泥石流按产出可分为坡面型泥石流和沟谷型泥石流,区内发育以后者为主。按成因可分为自然型泥石流和人工弃渣堵塞型泥石流。
四、结论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可以作为一个大型的区域性的地质灾害治理的范本。它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工作可对其它区域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以及涉及到地质灾害的大型土建工程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德山.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 (3).
[2]陈万友,宋群.质量管理体系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
[3]郭跃.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灾害学,2010,25(1):84–88.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