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枫
张老师退休已经6年多了,一直和老伴儿及外孙女一起生活。外孙女还在上小学,学校离家有三站地,所以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是张老师必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每天打打麻将也是他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活动。
不过最近三四个月以来,家人发现张老师的麻将水平大不如以前了,输多赢少,张老师自己也觉得这些日子精力比以前差些,容易疲劳,记性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有一次去接外孙女的路上,公共汽车坐过了两站地,张老师才发现。为此,家里人带他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张老师可能是患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需要进行干预。
所谓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又叫“MCI”,指的是在正常衰老和老年痴呆之间的一种状态,老年人存在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认知功能减退,但又达不到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
比较公认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判断标准是:
①存在由病人自己、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记忆不佳的主诉;
②记忆测验等可观检查的成绩显示,明显低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老年人;
③一些测验量表出现轻度异常,比如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或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0.5分;
④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⑤日常生活能力保持正常;
⑥排除了痴呆或任何可以导致脑功能紊乱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在未来发展成为老年痴呆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而近年来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发现,老年痴呆病人在临床表现出典型的痴呆症状之前,其神经病理上的改变可能早在数年前就已经产生。因此如何能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并不是说得了“MCI”,以后就一定会得痴呆,积极的干预,仍有可能改变命运。就目前而言,学界对老年痴呆的发病原因和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因而治疗上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所以如何预防痴呆才是重中之重。研究发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多加注意,就有可能对老年痴呆的预防产生积极的效果。
1.多活动,多用脑,坚持做些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曾经有观点认为,年轻时用脑过度,年老以后容易患痴呆。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有研究发现,人在年轻时学的知识越多,越喜欢思考问题,那么在他老了以后,患痴呆的风险就越低。可见,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
2.均衡膳食营养,不吸烟、不饮酒。大多数老年人都知道吃得过于油腻不利健康,所以喜欢清淡的饮食,甚至有人采取完全素食的办法。其实这么做,效果并不好。真正利于健康的是均衡膳食,碳水化合物、植物纤维、脂肪、蛋白质均应适当摄入;杂粮、细粮都要吃;动物蛋白、植物蛋白都要摄入;而且动物蛋白的营养价值更高,老年人可优先选食鱼类、禽类;而脂肪的摄入,要尽量选用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脂。至于烟、酒,还是不碰为好。
3.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比如散步、跳舞、唱歌、打太极拳等已被证明对预防痴呆有积极有效的作用,这或许与记忆歌词和动作、熟悉旋律和节拍、手脑并用、身体协调等因素有关。
4.保持和家人及亲朋好友的亲密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做到“人老心不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不让自己落伍于社会发展,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孤独、忧郁等不良情绪的滋生,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5.积极防治可能影响痴呆的原发疾病。有些疾病的危害,短时间内不一定被注意到,比如糖尿病。有研究发现,脑内胰岛素抵抗,有可能是引起老年痴呆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血糖、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压等,也对老年痴呆的预防具有关键的作用。
6.发现记忆减退后,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当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时,要敢于承认,要告诉家人和亲友自己的现状,以便获得帮助和理解。日常生活要安排得简单、规律,可以做些帮助记忆的标签、卡片、记事本等。不要忘了,保持和他人及外界环境的接触。
7.发现记忆力减退应尽早就诊,一方面请医生帮助判断是良性的记忆减退还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另一方面也让医生看看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干预。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65岁以上人群患轻度痴呆的在10%左右,中、重度痴呆占5%左右,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转化而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大约有600万老年痴呆病人。老年痴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照料负担可想而知,因此识别、积极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对老年痴呆的预防具有战略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