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丽娟
【摘要】:明代以前云南辞赋较为少见,今存云南最早的辞赋作品是元人王昇的《滇池赋》。此赋铺陈细腻的描述了昆明滇池及周边景象,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明代以前;云南;辞赋
云南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辞赋有不解之缘。明清时期,一些云南地方史志往往以张叔、盛览为“滇中文学之始”,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明代李元阳的万历《云南通志》,其后,谢肇淛《滇略》、冯甦《滇考》、倪蜕《滇云历年传》、胡蔚《增订南诏野史》、师范《滇系》等皆沿其说。万历《云南通志》引《古今书尺》云:“盛览,字长通,叶榆人。学于司马相如,所著有《赋心》四卷。有司马相如答书云:词赋者,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又引《太平御览》云:“张叔,叶榆人,天资颖出,过目成诵。俗不知书,叔每疾之,思变其俗。元狩间,闻司马相如至若水造梁,遂负笈往从之。授经,归教乡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参见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昆明师院学报》1986年第6期傅光宇《司马相如是张叔、盛览的老师吗?》)但它也透露出云南人对“赋圣”司马相如的崇敬之心和对辞赋这种文体的喜爱之情。
今存云南最早的辞赋作品是元人王升的《滇池赋》。王昇(1285年——1352年),白族,字彦高,号止庵,昆明人。历官仁德路(今云南寻甸县仁德镇)儒学教授,大理、中庆学正,曲靖宣慰使司副使等。精经学、工诗文。有《王彦高文集》,已佚。王昇今存完整的《滇池赋》一篇,另有《中庆路大灵庙记》、《碧金山碑记》、《高崘岗记》等片断。邓麟《元宣慰副使止庵王公墓志铭》称其“文沿韩柳,诗追李杜,丕变南风,齐至于鲁。”
王昇出生于一个仕宦诗书之家,其曾祖父王世是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祖父王连继承了王世的职位,在元兵进攻云南时率部投降元朝。父亲王惠,字泽民,先后担任屯田大使,昆明、宜良、寻甸等地方的县尹,为官颇有政声,兴建水利,修孔庙,发展教育。推广儒学,善于诗文。良好的家庭环境,使王昇广泛地接受了汉文化,邓麟《元宣慰副使止庵王公墓志铭》说:“先生资禀温纯聪明,寡言慎行,思如涌泉。初学于杨贤先生,受经于张子元大尹,学诗于仲礼宪副,学文于李源道学士。”“先生以文章、政事名于南诏”,“中州文章钜公,仕于滇之省宪者,如伯高右相,山堂右丞,雪山宪副,鹤野大参,著庭佥宪,秋江郎中,无不与之交游。有文稿若干册,贻厥子孙,录行于世。”
《滇池赋》最早载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滇池》条下,署“元曲靖等路宣慰副使王鼎赋”,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元人滇事诗选钞概说》云:“疑王鼎即王昇,盖鼎字草书作‘昇,与昇字形相近,以昇为鼎之草体而误。”全文四百余字,写景抒情惧佳。
賦文对云南独特的“高原明珠”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开篇点出了滇池的位置所在:“晋宁之北,中庆之阳一碧万顷,渺渺茫茫。控滇阳而蘸西山,瞰龟城而吞盘江。”接着用细腻的铺陈描绘了滇池如画的名胜和美景、昆明的繁荣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滇池的赞美之情:“阴风澄兮不惊,玻璃莹兮空明。晴晖澹苍凉之景,渔翁作欸乃之声。蛟鼍载出而载没,鱼龙或变而或腾。岸芷兮馥馥,汀兰兮青青。”在简短精美的几笔之后,作者又从滇池的来源和流向展开了一段宏丽壮美的画面,抑扬顿挫,气象宏伟:“粤穷其源,合众派而为潨爰究其流,乃自西而之东。不假乎冯夷之力,不劳乎神禹之功;自混沌之肇判,经螳川而朝宗。电光之迅兮,不足以彷其急;雷声之轰兮,未足以拟其雄。此滇池气象之宏伟,难以言语而形容者也。”
自古游子归家都未免有所慨叹,王昇也不例外,在赋文中作者写到离乡归来,滇池景色绮丽迷人,水面小舟悠悠,秋天的滇池晴光潋滟,山色倒影,水鸟不惊:“予归自于神州,寻旧庐与林丘;怀往日之壮游,泛孤艇于中流。薄雾兮乍歛,轻烟兮初收,晴光兮浴日,爽气兮横秋。川源渺兮莽苍,江山郁兮绸缪。鸿雁集于沙渚,凫鷖翔于汀州。睹景物之萧萧,纵一叶之悠悠。”
随着作者弃舟登山,作者描述的角度也有所改变,长啸一声作者心情也有了起伏。他又登上了熟悉的西山,在华亭山、太华山上,作者居高临下,看到了昆明城四周的座座青山,在他的眼里,碧鸡山、金马山、玉案山、蛇山、五华山都是宏伟秀美的如:“少焉,雪波兮凌空,霜涛兮叠重;当上下之天光,接灏气之鸿濛,叹濯缨之靡暇,乃系缆于岩从;发长啸于云端,寄尘迹于谾豅,探华亭之幽趣,登太华之层峰;览黔南之胜概,指八景之陈踪。碧鸡峭拔而岌嶪,金马逶迤而玲珑;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
然而,王昇不但描述秀美壮观的山,而且描绘了元时期昆明街市的繁荣景象,三市街、东西寺塔、大德桥、云津码头,这些繁华景象尽收作者笔下,笔者风之未端认为这场景描述完全是一幅昆明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闾之冲;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船风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
赋文最后以歌颂元朝的大一统而结束。作者认为昆明的繁荣昌盛均源于统治者的功绩。虽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但也为我们了解元时期的昆明留下了一些历史信息:“迨我元之统治兮,极覆载而咸宾;矧云南之辽远兮,久沾被于皇恩。惟朝贡之是勤兮,犀象接迹而駪駪如此池之趍海兮,亘昼夜之靡停。因而歌曰:万派朝宗兮海宇穹窿,神圣膺运兮车书大同。”元朝统治云南后,统治者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秩序,采取有利于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政策,受到了云南人民的欢迎。其后元政府在云南建立行省,并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云南,使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进入云南,云南农业、工商业和城市建设都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赛典赤在云南采取“轻差减赋”,“垦荒浚河”,“用贤汰冗,恤孤赦罪”,“兴市井以通交易,轻抽收以广商贾,照用贝以顺人情”的灵活经济政策,使云南很快就繁荣了起来。就是王昇在《滇池赋》中描绘的大德桥,云津码头一带,也是在元朝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疏通海口河,使滇池水位下降,这一带才从水中露出为陆地。其后又整治盘龙江,才使盘龙江成为昆明通向滇池的水路通道。大德桥,云津码头一带才集中了大量的船舶、驮马和其他运输工具。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明清民国时代。直到解放初期,仍有船只在此装卸货物。
赋中描写昆明的一段文字:“碧鸡峭拔而岌嶪,金马逶迤而玲珑;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阎之冲;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被称为最早的“昆明八景”,清朝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隐约可见王升《滇池赋》上列数句的影子。
虽然明以前云南的辞赋仅存王升《滇池赋》一篇,但其文学史意义却不能被忽视,它至少表明赋这种文体已经被土生土长的云南文人所掌握,云南辞赋的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福三主编 《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第449页。
[2] 明 刘文征 撰《滇志》卷之五 建设志 第201页。
[3](明)谢肇淛,《滇略》选入《正续云南备征志精选点校》[M]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清)谢圣纶辑,古永继点校,《滇黔志略点校》[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风之未端,云南汉语文学的的破晓之声——《滇池赋》,2015年10月25日,南方社区。
[6]冯良方著,《云南古代汉文学文献》[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