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恩诚
【摘要】: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升华并赋与时代特征而形成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成果。中国梦具有较强的哲学价值论意蕴,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梦”的哲学价值进行分析,在中国梦的定义、“三个必须”以及“三个共同”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中国梦;哲学;价值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奋斗历程并加以理论升华、赋予时代特征而形成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成果。虽然学界已对中国梦作了一些初步探讨,但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论述的尚不多见。本文先揭示中国梦的哲学价值论意蕴,进而剖析实现中国梦应遵循的价值原则,最后探讨如何营造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文化环境。
一、中国梦定义与哲学价值
中国梦内涵中的几个关键词,如富强、振兴、幸福它们分别与国家、民族、人民相对应。它们是相互联系、制约的,所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国贫则民微,也就不可能有人民的幸福。相比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的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发展目标来看,中国梦的总体目标即是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中国梦是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全方位的谋划与通盘的考虑。中国梦不但要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还将着力解决好政治民主、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文化繁荣、道德高尚及使国家与公民享有尊严等问题。后一方面涉及的诸问题与哲学价值论尤其相关。从哲学价值论的高度来反思这些问题,才能将思考不流于表面化。
二、“三个必须”理念与哲学价值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个必须”既是一种政治号召,又彰显了独特的价值理念。首先,中国道路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与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价值理念是中国人民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比较以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在数十年的探索中,我们党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解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前我国仍须强化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导,它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其次,中国精神彰显了爱国及改革创新的价值理念。中国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同志说:“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大力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才能激发人们实现中国梦的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
再次,改革创新也是实现中国梦应具备的精神品格与价值理念。改革为社会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通过思想观念、体制与机制、方法与途径的创新等,可以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当然真正的创新是一种自主创新,而非照搬照抄,它要求根据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与思路并实施。改革与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不可能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改革便会流于形式,就称不上是实质上的改革。
最后,中国力量彰显了民族团结的价值理念。所谓中国力量,是指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国梦不是哪个民族的梦想,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责任,在实现梦想实现过程中需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实现中国梦的目的也是为了造福全国各族人民。
三、“三个共同”取向与哲学价值
所谓“三个共同”,是指习近平在阐释中国梦时所说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由“三个共同”主张可以看出,中国梦的價值取向既不同于西方的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也不同于儒家的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而是兼顾群己的价值取向。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容易发展成个人至上主义;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则未能充分正视个体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两种价值取向加以扬弃。我们需要让人人都有展示自己梦想的机会,这样中国梦才能成为大家共同的梦想。此外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将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梦融为一体,才是坚实的。
要使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文化“入脑”、“入心”,也不能忽略“入耳”。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或其他社会教育方式向公众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重要意义以及实践路径,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的先进性及在我国价值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人们在接受主流价值文化的教育之后,还须进行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彭秀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意蕴[J].天中学刊.2013,(06).
[2]刘忠友.“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及其哲学意蕴[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3,(04).
[3]胡兴松.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哲学意蕴探析[J].中小学德育.2015,(11).
[4]陈丽.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拓展[J].理论学习.2015,(10).
[5]程平.从价值哲学到生活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意蕴[J].学习与实践.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