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永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呈现出六大特点,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踏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这六大特点分别是:坚持五个对接;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扩大优质资源;服务社会公平;推进综合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特点
一、 从数字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整理,结果显示(注:年度报告反映的是上一年的情况):2011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达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人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年高职毕业生达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人;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月收入为2482元;2012年我国高职院校总数为1297所,招生人数达332.5万人,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31元;2013年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约为334.88万人,其中通过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144万人,占高职招生总数的43%;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9%,月收入达2940元;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5%,月收入达3200元,2014年中央财政下拨资金约64亿元,23个省份制订高职生均标准。从近两年的质量报告看,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过渡;引入第三方评价,实现多视角、多维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
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1.坚持五个对接。所谓的“五个对接”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教育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坚持了这五个对接,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率、职业发展(薪酬水平)和对口就业率都持续攀升;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度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美誉度提高了。
2.深化产教融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的前提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展现出一个新的格局。一是建立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二是开展产教对话活动,逐步形成政府搭台、产教对话、校企合作新格局;三是各行业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解决行业职业教育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四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一些重要环节,如每年举办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教育部职成教司将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方面将推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另一方面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责任的落实;第三将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和推动作用。
3.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前,我国对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和监督是通过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评估来实现,在评估过程中,主要根据数据采集平台的各项指标逐一核实后,最终得出结论。2011年我国首次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政府和社会则通过质量年度报告了解学校的办学质量。各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生均教学面积、生均活动面积、师资力量等,都是各院校根据信息采集平台的各项指标自觉地去完成。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立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可以看出,教育部会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4.扩大优质资源。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差别较大,优质资源各异。扩大优质资源主要指各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在给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尽可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和企业共同办学,从而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以双重身份参与实践,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5.服务社会公平。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表现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等方面。近年来,国家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支持职业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并在执行时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实施“东中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共赢行动计划”等。下一步,教育部联合各部委将继续向偏远地区采取倾斜性的支持政策,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责,积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6.推进综合改革。从这几年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教育部职成教司对于高职教育推进综合改革的主要措施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国家人力资源储备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达到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成长。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实现多视角、多维度对高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