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中的忧伤感

2016-05-30 00:34王一川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船工翠翠边城

王一川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描写湘西的自然风俗以及以翠翠、老船工为代表的湘西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展现出了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生活情态。但读者往往只能读懂他朴实的语言文字,却看不到这些文字下面隐藏的悲痛和忧伤。本文旨在探讨文字背后忧伤感的成因,以及这种忧伤感的文学价值。

一、《边城》中“忧伤”的表层因素

表层的“忧伤”,是沈从文明确点出的或是从文本简单推断就感受得到的。

1.茶峒城自然环境带来的忧伤氛围

小说中的茶峒城处在湘西边境,依山而建,在高山和河流的阻隔分割下,相对封闭,静谧。此地降水丰沛,春夏皆汛,天气阴多晴少。城中河湖密布,潮湿而多雾。山中多竹子等喜湿热植物,植株阴翳繁盛,又加重了阴暗和湿热。如此闭塞、潮闷、多阴雨雾气的环境,已然营造出一种沉寂而压抑的氛围。这种氛围笼罩始终,给人难以突破的哀愁情绪。

生长在湘西凤凰城的沈从文,把他对水的生命体验多次用在文学中。《边城》中的人们也大多与水亲近,受水滋养。水的特质,也注定了他们温柔、善良及内向含蓄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当地自然相统一,共同构成了那份忧伤氛围。

2.小说中人物的痛苦

①老船工

老船工的愁苦从翠翠出生就已经开始。自己的女儿因偷情而怀孕,生下翠翠之后,因不堪羞惭而自寻短见。可见,翠翠的身世对老船工来说,本身就带来了矛盾:出于对女儿的爱,他应该抚养这个孩子。可是,翠翠也是女儿罪孽的产物和死亡的见证。抚养她,对老船工来说,可能意味着煎熬。最后,老人的爱战胜了一切,他决定抚养,他心中的斗争必定是激烈的。

老船工已年逾古稀,他需要在生命耗尽之前,将翠翠嫁出去。他需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才对得起他的女儿。可是他家中贫寒,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是自己的渡船,而与自己竞争的则是千金贵族和“碾坊”,这无疑给他造成了极大压力。

翠翠是老船工一生所有关怀的载体,是他对女儿的爱的寄托,他自然希望翠翠的婚姻能如他所愿。可是这又勾起了他永远的痛处:他看到翠翠青春萌动,怕她重蹈她母亲覆辙。使命、情感、关爱、现实在他心中冲撞,他为翠翠的婚姻几乎动用了所有的精力。一旦傩送和顺顺拒绝了他,精力耗尽的他,心理防线必然全被摧垮,最终在一个雨夜撒手人寰。不绝的痛苦伴着老人走过了生命全程。

②翠翠

翠翠的痛苦主要来自青春期心理的各种冲突。翠翠在15岁之前生活在一个完全儿童化的世界中,她对爱情一无所知。而且她主观意识上想永远停留在“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这个状态。

当爱情的种子如期而至,她本能地想抵抗。在她心中青春心理和儿童心理产生了矛盾。当祖父提及此事,她便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可爱情的力量不可抗拒,她无从抵抗英俊威武的傩送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她的世界。“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从此开始,她渐渐接受了自己的爱情。在无人教授的情况下,她学会了脸红,学会了打扮,开始下意识地关心新嫁娘。青春期爱情与儿童心理交汇在一起。

面对自己内心的变化,和生理的变化,她的内心是迷茫的。首先,她虽然接受了傩送,可她并没有收到他的表白,傩送的心理和想法她是无法知晓的。其次,她也无法想象他和傩送的未来会是怎样,一切如同雾里看花,只是虎耳草般的一点朦胧印象。最后,她还面临着青春期少年共有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因为在青春期的自我迷茫之后,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想法不会被理解,所以他们拒绝将这种想法与人分享。翠翠爱情的感觉,只有在梦中才能体尝。醒来之后,一切无可叙说。而且,翠翠身边的人只有祖父,二人在年龄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断层,这必将给翠翠的沟通行为造成极大阻力。况且,她的爱情,在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还要面临现实的考验。她对于兄弟二人给她的追求,是措手不及的。她在选择他们的同时,就面临着婚姻的压力。这更让这个尚不成熟的心灵难以承受。

最后,傩送出走,爷爷去世,这已经似乎是翠翠的结局。可这只是翠翠悲剧的开始,她的生活将伴随着失去亲情和爱情的痛苦继续下去。

③傩送

对于傩送来说,痛苦表现为个人与家庭的矛盾,爱情和亲情的矛盾。傩送从小便接受了很多谋生的训练,他是个家庭责任感和社会性极强的人,这一点加剧了这个矛盾。

当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和自己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子时,他如果贸然竞争,可能就伤及亲情,最后,他选择帮助哥哥和自己竞争。这表面上看来是十分高尚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忽略傩送的内心挣扎。当他误以为是老船工害死了哥哥时,个人和家庭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他如果选择了深爱的翠翠,于道义上,于情感上都是说不过去的。

最后,他只能选择了离家出走来了却此事。

二、《边城》中“忧伤”的深层因素

“忧伤”的深层因素,是这个美丽世界及人物生存状态必将被打破的事实。

1.人物生存状态的不稳定性

祖孙二人(和一只大黄狗)相依为命,这个设定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老人终将会死去,翠翠终将会长大(因为他们身边没有第三个人的陪伴,所以才出现了这只狗,这只狗在有些情节中发挥了人的功能,这是一种孤独的变相表达)。15岁上下,正是一个人的青春发育期,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巨大变化。曾经翠翠“小兽物”的可爱模样,只属于童年的翠翠。青春期过后的翠翠一定和这有极大差别。况且,翠翠朦胧的爱情,不会长久,她注定要面对结婚和生育,诗一般的感情注定会消失在柴米油盐的操劳中。年过古稀的老人,生命已然走向衰落,在不长的时间之内,祖父就会死亡。书中有两次明确的暗示:当祖父不在身边时,翠翠下意识地联想到了祖父的死亡。因为对于翠翠来说,祖父是她生活的重心,她生活的饮食起居,码头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中的陪伴和交流,都是以祖父为核心的。那么,祖父的死亡,代表着翠翠原有的一切将会解体、消失。这种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无助给了人忧伤。

而且,沈从文并没有交代变化之后人物的命运发展,这留下了联想空间的同时,也留下了对人物的极大担忧。

2.美丽世界被打破的忧虑

美丽的茶峒城,这个大环境,也有着被打破的忧患。首先,当地居民的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一个普通的自然灾害就可以使这个世界的原有秩序瓦解。比如,小说最后的水灾,使人失去了渡船和牲畜,使象征着翠翠平静生活的白塔倒塌了。这怕人的雷声就暗示着一种强有力的,对宁静生活的入侵。

其次,边城的戍兵极少,承平日久,对战争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据笔者推断,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孙中山护国、护法运动时期,九州大乱,社会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小小的边城如同火盆里的一滴水,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危险。

再者,沈从文在城市生活日久之后,他批判城市文化的虚伪和浮夸,但他一定也见识了都市文化的强大。他创作《边城》除了对优美环境和淳朴民风的感怀,他急于建立这个乌托邦式的世界,是不是也看到了她将被工业文明和商品浪潮所同化和席卷的事实?农业文明是这个世界的最大支撑,也是在时代发展中最容易被破坏的。如果如此,人与人之间有酒同享、排斥货币的情况将不会发生;人与人的关怀和对陌生人的信任,将会极大地淡薄。事实证明,是这样的。茶峒城的原型凤凰城如今发展现代旅游,她已经不是沈先生魂牵梦绕的那个地方了。

正因为此地太美,而且美得太纯粹,这就注定了它的脆弱。

康德说:人类的忧伤来源于在永恒面前看见了自己的短暂和渺小。正因为翠翠、祖父和茶峒城并不能成为永恒,所以这不得不让读者惋惜。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虽然边城在小说最后没有毁灭,但她注定会毁灭。这无疑是小说,给人以忧愁感和悲剧感的重要原因。

三、《边城》中忧伤的文学价值

有忧伤、有矛盾冲突的生活更接近人生的常态。快乐的翠翠也有成长的烦恼,安逸地生活着的爷爷也有深藏的化不开的苦闷,这使小说更加立体、丰满、真实。

忧伤带给人反思,不会落入“大团圆”的俗套。梁衡说:我不喜欢看喜剧,因为我会忘记思考。小说中的忧伤情绪,使小说避免成为完全通过欢乐和美好感染读者的娱乐作品,而是在美好之余,能让人对人生问题、命运问题和文明问题有所思考。这种不圆满使作品深刻。

通过暗示美丽必将毁灭的事实,突出美丽的可贵,使读者在反思之后重新看到这乌托邦的难得,从而对它更加珍惜。这对茶峒城的美好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同时唤起人们对淳朴之美、人性之美、原始之美的欣赏和珍重,我认为这是沈从文创作这篇小说的最大目的,这种写法无疑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

参考文献

①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作者通联: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船工翠翠边城
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瞬间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