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衡
【摘 要】思维导图又被称为“脑图”或“心智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可视化工具,它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考、一种生活方式。自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后,就一直受到各界的重视。思维导图立足于对历史学科的知识“建构”,思维导图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思维导图回归于“人本”——学对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本文还从思维导图与学生知识的落实、思维导图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导图与历史课程情感、价值观的关系分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法实施基础分析。提炼出思维导图高中历史学科学习中的特性优势,建构历史学科表象知识体系,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学科主题立意。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 学法 可行性
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力图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但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始终缺乏一种有效的指导思想来引导思路,缺乏一般性的应对策略来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思维导图方法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分析
1.思维导图立足于对历史学科的知识“建构”
思维导图的构图过程体现着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有意义的信息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原理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主动建构信息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果能够辅助于思维导图方法,学生会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图示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以实现高效学习。
2.思维导图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
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构建历史课程新结构时如果感觉到困难、感觉到需要领悟、需要创新,这个过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種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思维导图回归于“人本”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历史学科的学习本身就是对过去的人和事的经验教训梳理,而思维导图以核心主题后者核心内容为主线,有逻辑联系的分支知识为纽带,盘整知识结构和课程主旨意识,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学法中的实践基础分析
思维导图的强大功能逐渐被发掘,人们对思维导图的了解和研究越来越深入的同时,思维导图的弊端也日益显露。现实中,许多历史教师把思维导图仅仅当作知识学习的工具,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1.思维导图与学生知识的落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联助理总干事德·纳伊曼认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可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思维导图是教法,更是一种学法,它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对其作用的认可和运用。
思维导图与学生知识的落实的关系来看,思维导图时知识落实的工具而不是目的,知识落实的手段有诸多如:理解、记忆、运用,而思维导图的优势:是运用后的强化理解,历史学科需要思维导图真正引导思维的发展而非仅仅当成知识学习的工具。
2.思维导图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法自然应该服务、服从于学法,以学法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法的成功与否。中国社科院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对历史学科素养作过如下鉴定:“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那么,学科能力就是依托,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保证。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素养则属于深入到内心的一种修养、一种影响人们生活的行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思维导图并未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没体现出来思维导图的求真价值,即获得信息和储存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没体现出思维导图的求证价值,即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没体现出思维导图的求智价值,即读史使人明智。
所以,将思维导图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移到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得知识,已成为思维导图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的、富有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有效的思维导图,让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以渔”,培养学习型人才,已经摆在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3.思维导图与历史课程情感、价值观
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否体现历史课程的主题立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呢?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方面:一是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二是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三是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四是提升创新能力。历史学科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在重组教材结构中加入学生自己的思考自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又学生曾把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单元总结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反映出来,主题定义为:“实业救国”,围绕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热潮、高潮、受挫、破灭等阶段梳理了单元知识,这个过程显示了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对课程主旨思想的思考、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过程的深入认识,同时必然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实业救国的研究,这样的思维导图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情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关山.历史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及其运用[J].成人教育,2013(3)
[2]王秀平.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构建与应用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学,2007
[3]任鹏杰.文本危机:个性和创造性的调零对历史教育文本改革的狂思之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5)
[4]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