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颐
小孩子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他会在爸爸妈妈的声音、语调、情态中自然感觉到是非善恶,在每个停顿和每次重复中不断加深印象,领悟故事中传达的道理。电视节目再华丽,电子游戏再刺激,都不能替代这样一种爱的交流。但是很多家长习惯拿电视当“保姆”,把孩子往电视前面一放,随便找个少儿节目或者动画片给他看,就可以轻松自在地忙自己的了。还有些家长喜欢打游戏,孩子在旁边看着,耳濡目染,也跟着迷上玩游戏,家长大呼“孩子有网瘾,怎么办?”其实源头往往就在家长身上。
在这个信息异常发达的时代,无疑鲜艳的视觉画面和活泼的卡通漫画,对于孩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事实上,比起一个个密密麻麻的组合文字,大人们也挺喜欢看那些有趣的图片。早在19世纪,照片、印刷画、海报和各式各样的广告,无可遏制地蔓延于整个美国文化和社会氛围。美国人当时很喜欢这些图片,“看”取代了“读”,多么轻松!几十年后,他们开始反思,他们发现图像往往只能提供娱乐功能,正如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所说的:“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图像远比文字更加古老,但文字才代表了文明的出现,文字才能更广阔地包涵信息,更深刻地传承文化。
从儿童阅读来讲,现在的童书和绘本都做得很可爱,小孩子爱读是好事儿。我认为读书是一件和孩子的天性不符合的事情。孩子就该天真活泼,就该调皮捣蛋,你让他安安静静地读书,他能读几分钟?孩子不能老读图画书,会认字了,就应该过渡到文字书,这过程是需要家长引导的。家长自己也要爱读书。家里随处摆着书,就有氛围,孩子也会爱读书。这时候,大人不一定再需要给孩子一遍遍地讲故事,可以和他讨论书里的观点,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引导和情感的桥梁呢?
世界飞速发展,读书必然也要发生变化。阅读在从前指向的都是纸质书,而如今电子书大行其道。我个人是纸书爱好者,但我也不排斥电子书。我偏向人文社科类非虚构作品,这一类书通常需要边读边做笔记,而且今后也常需要翻找,纸质书对我更加方便。我读的电子书大多是小说、散文这一类轻阅读的,其中有喜欢的书,我也会买纸质版。我始终认为,电子书是纸质书的补充。纸质书在手,那种厚沉就让我安心,书影品相、装帧神韵,抚摩书脊时的手感,书页翻动时哗啦啦的声音,都只有纸质书才能给我。
一叠叠书随处放着,床头、桌边、沙发,我的孩子也会随手拿起来看,我们会愉快地交谈,偶尔也会争辩。在快世界里,我们一起慢阅读,在书里书外收获知识、能量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