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除了受欢迎的孩子和比较普通的孩子之外,还有一些孩子存在交往上的困难,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被忽视和被排斥。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有不同表现,是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重要的因素是孩子自身的特点,比如年龄、自身个性的差异。家长要在接纳孩子的基础之上,对孩子进行适宜的引导。
看待幼儿同伴关系要分龄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同伴关系有着自己的特点。同伴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密切,同伴关系将渐趋成熟。
以物为中心的3~4岁
这一阶段是孩子同伴关系的混沌期,孩子的同伴交往没有明显偏好,同伴关系多以物为中心。起初,孩子之间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获取玩具或者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交往的目的才逐步倾向于同伴本身,开始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了让同伴与自己合作与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3~4岁孩子的同伴交往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情境性。一方面,他们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情况还不多,一般情况下也不太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更倾向于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如喜欢与爱笑的孩子交往。交往过程中产生冲突的原因一般比较简单,如“他不给我玩玩具”“他推我”“他不跟我玩儿”等。但是产生冲突之后往往过不了一会儿就可以继续一起玩。另外,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中或者是小组游戏中,即使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之间的作用关系,对其行为也有一定的制约性。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以物为中心”的同伴关系和冲突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常被成人当众批评的孩子会给同伴留下负面的印象,乃至成为被小朋友们排斥的孩子。家长要多鼓励,尽量少地当众批评某一个孩子。
转向以人为中心的4~5岁
这一阶段是孩子同伴关系的分化期,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同伴地位的分化日趋明显。4~5岁孩子的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开始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能尝试与不同的同伴间建立关系。两两之间互选朋友数也开始比3~4岁增多,大多数孩子都能进行交往。另外,孩子之间的交往关系和冲突特点也开始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表现为他们往往会将注意力从对方是否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转换为与自己的自尊相关,如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想被有意欺负。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标准逐渐趋于明确,喜欢的理由往往是能陪伴自己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活动等;而不喜欢的理由往往是因为对方打自己、批评自己、骂自己等。
这一阶段,孩子对同伴逐步有了明显的喜欢和厌恶,受忽视的孩子人数逐渐减少,受欢迎和被排斥的孩子人数增多。家长仍要多鼓励,给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
爱说“我们”的5~6岁
这一阶段是孩子同伴关系的形成期,孩子多自发地在小群体中进行同伴交往,具有了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5~6岁孩子的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他们有了稳定的互选的朋友关系,同时开始出现了自发的小群体。与上一阶段一样,他们喜欢同伴的理由依然是对方是否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只是从言语上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提到“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或者“我们是一起的”。他们在自发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也比较稳定。但他们通常会根据自己以往的印象,而不是据同伴在此时此刻的表现去判断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一阶段同伴交往的冲突多发生在小群体中,大多是由于缺乏合作技巧而致,不过,小群体内同伴之间的互动也会令他们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家长要更多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方法,对于孩子同伴交往中的摩擦和争吵,切不可以“不吃亏”的思路教育孩子,或者强行终止孩子的交往,而应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鼓励孩子学着自己解决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并能够原谅他人。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孩子自出生开始就有着不同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点,有的活泼好动,有的腼腆安静,在同伴交往中无不体现者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理解孩子的行为,特别是正确引导不善于交往的孩子,避免他们发展成为交往困难的孩子。
对易被忽视的孩子应多鼓励
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内向、好静、胆小,不主动参与同伴交往,易被忽视,家长可以从亲子关系着手,鼓励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练习社交的方式,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获得“自我肯定”的概念。这种概念正是孩子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础,也是其同伴交往积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家长还可以争取教师的配合,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引导其他孩子发现其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并通过一些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孩子交往的目的。
对易被排斥的孩子应在方法上多引导
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外向、容易冲动、过于积极好动,在交往中采取了不当的方式,如想积极参与活动却只会用抢的方法,或者是捣乱以引起同伴注意,因此家长要在孩子的交往方式上去引导。家长应注意在家庭中不作专制式管教,如果对孩子的同伴交往干预过多却又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指导,很可能造成孩子的高攻击性。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应该对孩子的需要敏感,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给与正确的反应和方法上的引导,孩子会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对儿童作中等程度的控制、对儿童的活动或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实行民主的管教,更容易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付晶艳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幼儿教育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