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彤
记得那是儿子宝儿快6岁的春天,某个暴雨后的傍晚,我忽然听到孩子们在院子里大声叫我,还没等我出门查看,孩子们手里捧着一只小鸟一头撞进屋里,两岁多的女儿贝贝激动地指指草坪:“我捡的。”又指着院子里的大树,“从那里掉下来的。”这只鸟看起来像是刚孵出来不久的,身上的绒毛刚褪,可还不会飞,鸟儿的一只腿受了伤,趴在贝贝的小手上。
宝儿望着我:“我们可以养这只小鸟吗?”我一向不同意家里养动物,但看着俩孩子期盼的眼神和鸟儿楚楚可怜的样子,不觉心软了。我告诉孩子们:“小鸟丢了,它的爸爸妈妈肯定很着急,我们可以先收留它几天,等到它把伤养好了,就让爸爸用梯子送它回自己的家,好不好呢?”
孩子们大喜,急急忙忙地就开始给小鸟准备小窝。他们把装自己鞋子的小鞋盒拿出来放到后院的桌子上,先是垫上几层厚厚的纸巾,再在上面铺上软软的面巾纸,然后才把小鸟放进去。
安置好小鸟,下一个任务自然是给小鸟找吃的。贝贝拿出自己喝奶的杯子,请姥姥倒了一杯牛奶,发现鸟的嘴巴要比自己的嘴巴要小很多,赶忙又跑去换成她的玩具娃娃用的小奶瓶。眼看着鸟头转来转去喂不进去,宝儿告诉妹妹:“小鸟喜欢吃虫子。”贝贝就要去抓虫子。
看着妹妹在家里转来转去,宝儿很纠结。他平时看见虫子都绕着走,难道要因此放弃救助小鸟?没想到宝儿从厨房拿了两把大勺子,然后跟妹妹说:“虫子都在后院的草地里,我们用这个去挖。”我又惊讶又好笑,没想到我家宝儿为了宠物居然可以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过挖虫子可不能用吃饭的勺子,我去工具箱找了两把小铲子给他们。
就这样他们吭吭哧哧地在院子里挖了半天,抓来几只小爬虫。贝贝直接用脏兮兮的小手一手抓了虫子,一手抓住小鸟就往人家嘴巴里塞。等孩子们折腾完,我跟孩子们说:“好啦,小鸟吃饱喝足了,该我家宝贝吃饭睡觉喽,我们明天早晨再来看鸟吧。”
第二天一大早,喜欢睡懒觉的贝贝醒得特别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院子里看小鸟,却发现小鸟死了,哇哇大哭。我也没料到会这样,抱起女儿,我柔声安慰:“我们把它埋到土里,让它好好睡一觉儿,好不好?”
听了我的话,女儿忽然问我:“那过几天,是不是土里会长出很多小鸟?我们就可以玩啦?”我愕然,猛然想起以前跟孩子们开的玩笑:“如果你们不听话,我就把你们种到地里,等到长出很多孩子的时候,我就可以挑一个听话的做孩子。”虽然明知道不可能,但孩子希望通过把鸟儿种到地里来复活它,我们就一起把小鸟重新放回鞋盒里,埋在了后院的地里。
在孩子与小鸟的互动中,在保证孩子的安全前提下,我只是作为一个守护者与旁观者,尊重他们的想法比让他们接受超龄的科学事实更加重要。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会有很多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但是孩子们的纯真情感是不能复制的,也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