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与读者见面,除了古典文学新译之外,其中不乏外国同步热销的畅销书籍。读者受众从青少年到知识阶层,白领与退休老人都有所涉及,阅读西学的风气同国学一道蒸蒸日上,备受推崇。同时,一些问题也悄然显现。例如,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标题是延续过去约定俗成的标题翻译还是推陈出新?在标题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能否凭借主观臆断自由发挥,以满足舆论影响的要求故意造势打出敏感字眼?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研究可以对未来翻译更多西方文学著作起到很好的指示性作用。
【关键词】作品标题翻译;语义范畴;语用范畴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titles
Yin Yangfan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Career Academy,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western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to meet with the readers, in addition to the new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re is no lack of foreign synchronous hot selling books. Readers from the youth to the knowledge class, white-collar and retired people are involved, reading western ethos with a highly respected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on the upgrade.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also appear quietly. For example, some classic literary works of the title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past prescriptive title translation or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itl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can by virtue of subjective freedom,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deliberately tried play sensitive wor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ough the stud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tle translation for the future translation of more western lit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ood.
Key words: work title translation; semantic category; pragmatic category
一、引言
在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的过程中,作品标题的翻译是第一道门,也是最后一道门。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其一,一件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面对的就是它的“title”,它先于包括序言和目录的一切具体内容之前。其二,说它是最后一道门,是因为对于一个标题的翻译,除了根据它的指称意义来进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之外,还可以根据它的具体内容以及凝练其全篇主旨和内涵之后进行意译(free translation)。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针对其进行标题翻译的方法也都不尽相同。一个好的标题不仅可以起到广告效应,抓住读者眼球,吸引阅读兴趣,还可以准确地表达作品的主旨,例如“A Farewell to Arms”译作“永别了,武器”而非直译为“告别怀抱”,就可以在标题上告知读者本文是与“战争”有关的题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与之相对的,错误的翻译也不在少数。下文会举例具体分析标题翻译的方法,特点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英美文学作品标题翻译方法
1. 指称意义翻译
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指的是词语、句子和篇章反映的客观世界。大部分的文学作品的标题都可以采取指称意义翻译的方法,即直译。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Autobiography》可译作《自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指称意义和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虽然在部分情况下是相同的,但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的概念。指称意义是指词语同它之外的某个实体之间的关系,而字面意义则是指单个词语最先在语言使用者脑中唤起的概念或形象。当译者从指称意义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首先是在源语言信息中独立出一个实体,将其与源语言所指的那个实体联系起来,然后在译语当中找出同样一个实体,与之对等。而从字面意义的角度考虑的时候,是把源语中最常见的意义换成译语中具有相同意义的符号来表示出来。也即使说,从指称意义出发翻译的时候,走了三步,而字面意义则是两步。
举例来说,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小说家霍桑的《The Scarlet Letter》译作《红字》 就是站在指称意义的角度翻译的,而非取自其字面意义。“Scarlet”和“Letter”两个单词都具有很多字面涵义,采取字面意义的翻译是不可行的。其翻译过程如下:
(1)scarlet=猩红,红,红衣,绯红;letter=信,函件,字母
(2)红=scarlet;字=letter
(3)scarlet letter=红字
如此运用这个方法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还有许多,例如艾默生的《Nature》译作《自然》,托马斯·潘恩的《Common Sense》译作《常识》,梭罗的《Walden》译作《瓦尔登湖》,福克纳的《Light in August》译作《八月之光》,艾略特的《Waste Land》译作《荒原》,德莱塞的《Sister Carrie》译作《嘉莉妹妹》。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标题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翻译,有一些要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翻译,甚至高度凝练其主旨和内涵,通过标题加以体现。
2. 结合具体内容翻译
对于有一些作品来说,仅仅只是概括性地分析具体内容,并且结合原英文标题来进行翻译还不足以达到传神的效果,必须凝练其精神内涵和主旨,在中文里找到与之契合的译文来进行标识。例如杰克·伦敦的《The Call of the Wild》。这部作品描写了一只名叫巴克的大狗的故事。在阿拉斯加干苦工的巴克忍受了种种虐待之后,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比其他狗更加顽强和勇敢。在一次与一只叫作史皮滋的狗的战斗中,巴克胜出而成为这场生存斗争的胜利者。但是在巴克的内心深处,一种野性的神秘的力量在召唤着它回到属于它的地方去,于是最后巴克回到荒野,与狼共舞,成为了一匹真正的狼。该作品于1950年最早由三联出版社出版,标题译作《荒野的呼唤》。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译作《野性的呼唤》,并以此名沿用至今为国人所熟知。
三、英美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误区
在英美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过程中,一些版本的译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译者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在阅读标题之后结合主要内容匆忙设置标题,并没有深入考究标题的内涵。二是译者或出版社过份考虑读者大众的需求,力图在标题上大胆出新,以此来吸引读者阅读,导致其标题与作品本身的内涵脱节。
1. 主观臆断
海明威的名作《For Whom the Bell Tolls》蜚声国际文坛,在全世界有广泛的读者。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一位美国教员,奔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从整篇作品的主旨来看,它不仅是一部旗帜鲜明的反法西斯作品,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战作品。
1982年,地質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的译作,译者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将原标题译作《战地钟声》,听起来确实与作品内容有关,也表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但是,作者只是凭借主观印象,与故事内容与标题结合之后匆忙译出,并没有深入考究标题的内涵,不能客观反映作者的真实意图。“for whom the bells rings”语出自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Meditations》,其中多恩写到“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诗人的意思非常明显,即“任何人的死都与我相关,因为我是人类的一部分,因此不要管丧钟为谁而鳴,因为那就是为你我而鸣。”这是一种普世的情怀,即在人类文明的大环境里,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紧密相连的,在给别人敲响丧钟的时候,其实自己也逃不过它的鸣响。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理解为什么海明威会给这部反战作品取这样一个名字,标题以问话的形式质问人类战争所敲响的丧钟到底是为谁而鸣,仅仅是为失败的一方,还是需要由大家一起承担。因此,将标题译为《丧钟为谁而鸣》不仅可以传达出强烈的反战情绪,而且还凝练了作品的主旨,也成功传递了约翰·多恩的精神内涵和普世情怀。
2. 迎合大众
出于迎合大众口味的目的,另有一些英美文学名著的标题翻译让译者和出版社颇费心机,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莎士比亚的名作《Hamlet》。整部作品情节跌宕起伏,在复仇中贯穿了爱恨情仇,而其中的一句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更是站在哲学的高度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1903年,上海达文社首先以文言文翻译出版了名为英国索士比亚著《澥外奇谭》,其中将这一著作译为《报大仇韩利德杀叔》。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的全译本《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它被译为《鬼诏》。以上这些译作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译名确实可以吸引一大批读者,但是未免有些喧宾夺主,例如《报大仇韩立德杀叔》不够文雅,太过直白;《鬼诏》则把重点放在老国王的鬼魂上,这明显与主要内容不符,有迎合大众口味媚俗之嫌;《天仇记》也是忽略了原作的精神内涵,只强调狭隘的仇恨,虽迎合了大众猎奇的口味,却不够妥帖。
1973年,大光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译作《王子复仇记》是比较成功的翻译范例,既符合原作基本内容,又以“复仇”为卖点可以吸引读者眼球。然而,也是“复仇”二字无意间透露了剧情,以至于在标题上就第一时间对剧本情节的大致走向进行了引导,使读者还未进入故事情节、熟悉角色性格、了解历史背景,就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动向了如指掌,这样无疑是把阅读当中最有乐趣的部分在标题上抹杀掉了。由此可见,在标题翻译上,过分地迎合读者的需求,考虑读者的心理,反而会剥夺读者的阅读乐趣,束缚读者的阅读自由。目前最权威的译名《哈姆雷特》的成功是有道理的,由于原作情节曲折,立意深远,文笔涉及到的方面不适宜也不能够从中凝练出一个特殊的主题来作为译名,因此选择直译为《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另一部伟大的作品,即狄更斯的《David Copperfield》。
四、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的标题翻译要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一些立意明显的标题或者根据具体内容无法总结出特别凸显的主旨的标题采用简单的指称意义的译法;除此之外,可以结合原作主要内容或者凝练其精神内涵来翻译标题。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译者过分地依赖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脱离原著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或者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吸引读者而在标题上力求出位,庸俗媚俗,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亟需建立一个标题翻译的评价体系,从文学和语言学的不同角度来规范和评价标题翻译。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 英国文学简史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 董衡巽. 美国文学简史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 邵志红.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 [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 石安石. 语义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尹扬帆,1966年10月,女,汉族,河南南阳,本科,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