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这次讲话形成了很严谨的文艺理论体系,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所创新地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文艺工作产生了调度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以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意义
一、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文艺是一种产生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文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革命文艺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将马克思文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围绕着两个中心和一个最终目的进行主要论述,以此为中心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校问题,构建了适合中国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
在革命文学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中,毛泽东认为文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具有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作用。文艺文本等在政治生活中起到鲜明的调控作用,应当充分利用文艺的这一特性。毛泽东所指的文艺即文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以作为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艺具有教化引导作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给予引领和指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文化通过具体的作家作品、社会教育等方式,增强人民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能够凝聚民族力量,这也是毛主席高度重视文艺座谈会的原因。
毛泽东针对革命时期的文艺工作,要求文艺工作者们用现实主义的态度,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关心现实实际而非理想虚无,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也是我们研究问题应有的要求。要求文艺工作者们坚持一个立场,便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一边,批评暴露不利于革命及社会发展的敌人,充分表扬内部及盟友的成绩,批评其不足之处。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文艺作品应实事求是,针砭时弊,运用文化的教化作用,改造思想落后者,使人民团结进步共同奋斗。
毛泽东提出,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必须深入了解认识文艺工作的对象,这也是现实主义写法的一个重要态度,文艺工作者理应对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有所了解,熟悉人民群众的生活,灵活运用群众熟悉的生动语言。毛泽东在座谈会中总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学艺术的源泉来源于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文艺作品是具有差异的作家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中的产物,要想真正创造出深入人心的作品,作家就应当接近人民生活,寫实地创作。“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也就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去思考生活,思考社会,思考世界,思考文学艺术。
座谈会中的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作品创作要从生活中取材创作。但在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还应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引导教化人民大众,与群众一同推动历史前进,使人民群众团结起来。观察作家、艺术家是否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不能只听口号,更要观察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群众的反馈,应当主张文艺作品从客观实践出发,要重视其社会效果。这段长达两万字的讲话构建起了一套文艺理论体系。
诚然,以上是作为政治家的毛主席在革命时期对文艺工作者做出的要求,有其政治因素,但也对我们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政治及文艺影响
1942年是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语境下,文化上的统一至关重要,有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领导广大人民抗战的必然要求。马克思经典文论也认为,进步的作家作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殊时期作家作品要为政治服务,任何理论如果不能与所处的时代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段讲话在历史与现实的推动下产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不仅有助于党的领导,促进了文化上对革命事业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政治的统一与发展,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进步。这次讲话提供了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内容,提倡了现实与作品相结合的观点,作家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而且将作家、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明确地指出我们的艺术文化等工作要围绕群众,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此基础上也确立了以批判、继承、创新为主的文艺方向,在作品创作学习中,对于传统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上不仅对历史的政治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对当今的文艺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王新宇,女,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