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涛
[摘 要] 随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高职教育发展也出现困境。从高职院校的定位、学科改革、创业就業发展及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 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若干意见。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探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21-01
目前,无论是承担高职教育的职业院校数量还是其在校生规模均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是随着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挤压高职院校生存的空间,如此大规模的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方向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困境
随着职业教育前期快速發展,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专业设置重复,社会认可度不高,生源数量急剧下降,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职院校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沦为学生次要选择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只是培养目标的不同而非学术层次的不同,因此高职教育同样期待和呼唤优秀生源。由于我省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学生和家长更多地选择本科院校,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将职业教育作为自己最后的选择。
(二)高职以升学为导向,致使基层技术人员不足
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支持,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者们希望办好高职教育,但是更想通过努力把学校办成本科院校。所以,职业院校极力开展的多种方式的升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显然有悖于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也容易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变形走样,致使高职院校本应培养出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三)系科设置向服务业科类倾斜,基础产业人力不足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出现瓶颈,很多品牌专业,就业途径广,薪资水平高,但是学生受到媒体、社会等不实宣传,认为此类专业工作辛苦,不愿报考。反而服务类专业,报考异常火爆,使得高校不得不将系科设置向服务类专业倾斜,导致基础产业发展不平衡,人力不足。
二、职业教育突破与借鉴
高职教育如果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要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等,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优势,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职业教育与训练整合
在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其实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也需要理论作为行动指导,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既要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保持理论自身的品质,又要注重向实践转化,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相整合,形成合力。
(二)产业扮演职业教育的主导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快速更新换代,这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调整与变革。在专业结构方面,服务类专业快速发展,具有产业融合特征的新兴专业与特色专业出现;课程结构方面,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必须把握产业发展方向,调整职业教育模式,顺应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
1.高职学生应具有立即就业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生产技术一线的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具备能立即上岗的竞争力,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企业岗前培训的相关内容,满足企业在选拔人才时的需求。
2.充分提供产业发展所需优质技术人力
充分发挥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职业院校要紧贴产业科学合理设置培养体系,同时课程建设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
1.专业调整
随着中国从粗放型经济逐渐走向科技创新的密集型产业,高、精、尖成为制造业的主流,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人员要求多元化,知识精细化,能力出众化,所以高职教育应抓住发展机遇,利用自身优势,顺应国家发展方向,着力发展核心专业,提升院校竞争力。
2.课程活化
面对生源危机和生源质量下滑的客观情况,调整课程结构,活化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分层分类教学,合理利用框架性教学经验,合理规划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3.就业促进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参数。高校应该以就业作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全局规划课程体系,转化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安.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蒋勋.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路径研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9).
[3]齐斌.21世纪台湾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其变革[J].海峡科学,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