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殿尧
爱国者的心志和抱负
朱德在投笔从戎之前,是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功底的青年学人,这使他在后来戎马倥偬的岁月里,常常能以诗词来抒情言志。特别是他的一些早期诗词,能让我们体会到20世纪初叶一代爱国者的心志和抱负。
1906年离别顺庆府中学堂时,他赠与同窗好友的一首诗: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兴亡忆记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1908年,他从成都高师毕业后,回家乡仪陇县新办的小学堂教了一年书。当地守旧势力反对新式教育,竭力诬蔑捣乱。朱德愤然辞职,投身军旅。行前,他赋诗《赠诸友》:“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青年朱德在封建守旧势力重压下从愤恨、无奈到坚决抗争的心境跃然纸上。
1911年11月,朱德毅然参加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起义。然而,革命成果不久就被袁世凯攫取和践踏。1916年春,他跟随蔡锷参加反袁护国战争。战斗间隙,他写了《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心怀几度秋。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慢着棘荆游。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
诗中,他把国家与民众的灾难视同“己饥己溺”,澎湃着不可抑制的“急济心怀”。他决心肩负起挽国运于既倒、救生民于水火的重任,在历史大潮中勇做“中流砥柱”。
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率部驻防泸州。在泸州的5年,是他从追求辛亥革命的理想到深感失望,陷入困惑、迷茫、痛苦的时期。战事间隙,他写下多篇感时抒怀之作。在这些诗中,有的赞颂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希望,有的热情抒发参加辛亥革命的一代革命者倾心报国的豪情壮志,有的对护国战争胜利后国家仍陷于军阀争权夺地的混战之中发出慨叹,跃动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面对军阀混战的黑暗現实,他表示要保持刚正不阿的气节,干一番大事业:
博得勋名万古垂,轰轰烈烈不逶迤。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
就在朱德极度苦闷、彷徨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朱德又燃起新的希望。他决心寻找新的救国之路。1922年,朱德远渡重洋到德国留学。在那里,他学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1926年,他按党组织安排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为策应北伐,他曾去泸州,会友时写了几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到他当年毅然出国的动因:
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他在诗中还郑重表明:“我本江南一鲰生,十年从事亚夫营。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为了什么呢?因为
“锦绣山河坏虎狼”,因为“火热水深民望救”,所以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新的革命道路,并充满信心地宣布:“我欲回天力自强”,“安危度外不思量”。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整整十年间,朱德没有留下一首诗词。然而,在八年抗战中,他又有了一篇篇慷慨激昂的诗作。其中一篇,是难得见到的白话诗。那是1938年秋,朱德受中央委派,飞赴武汉,面见蒋介石谈有关抗战问题。在武汉,他会见了友人郭沫若,临别时赠诗互勉:
别后十有一年,大革命失败,东江握别。
抗日战酣,又在汉皋重见。
你自敌国归来,敌情详细贡献。
我自敌后归来,胜利也说不完。
寇深入我腹地,我还须支持华北抗战,并须收复中原。
你去支持南天,重逢又别,再见必期在鸭绿江边。
浑厚质朴的话语,饱含了深深的战友情、殷殷的爱国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1939年春,朱德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领导华北敌后的抗战,这时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军重兵围攻“扫荡”,进入十分艰苦的时期,他写了《太行春感》的诗篇,表达坚不可摧的抗战意志: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1939年冬,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蚕食”“扫荡”不断,而蒋介石背弃承诺,断绝八路军给养,并大搞反共摩擦。八路军指战员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吃着黑豆煮野菜,却斗志昂扬地鏖战在冰天雪地中。在这种背景下,朱德写了一首题为《寄语蜀中父老》,同时也是写给全国人民的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1940年5月,朱德去洛阳同卫立煌会谈团结抗战问题。经河南济源县刘坪时,朱德回望巍巍太行山,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写下《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朱德这次回延安后,再没有回华北前线。但是,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和将士们在一起。他常常以诗来抒发爱国深情,激励抗战斗志。1940年夏,他写了《和李印泉先生〈“七七”三周年纪念赠抗战将士〉原韵》等诗,每首诗都激荡着炽热的爱国情怀,都迸发着驱逐侵略者、收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特别是《和林老〈咸榆道中〉原韵》这首诗,从中可以看到一代伟大爱国者驰骋于抗日战场备尝艰辛的身影:
抗战三年久,前锋过北平。敌骑频跳跃,我马任纵横。封锁重重隔,往来踽踽行。是谁知伟绩,后起忆当今。
1942年7月,朱德在延安《新中华报》上发表诗作《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全诗22句,这里仅引4句,从中可以看到他作为总司令,对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深切悼念和崇敬之情:
吾华好男儿,正好抗日死。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恃。捍国不惜身,伟哉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
在八年抗战中,朱德写下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用诗词高扬抗日救国的旗帜,表达复兴中华的决心,讴歌慷慨赴死的烈士,洋溢着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然年事已高,仍时时关心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关心人民生活,每年都用一两个月或三四个月时间到全国各地视察或调查研究,所见所闻,兴致而起或有感而发,写下许多诗词。这些诗词自然淳朴,不刻意雕琢修饰,有些诗平白得如同工作或生活记录。例如1960年6月于视察途中写下的《飞过泰山》:“泰山不算高,一千五百八。飞过两千一,它把头低下。”
有些诗句,看似写景,却寓意深刻,寄托他追求的境界。例如1956年7月写于北戴河的《海量》:“日暖风和海水清,海不扬波报太平。百川汇集成大海,大海宽怀永不盈。”
1976年,朱德步入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已是九旬老人,经历了十年“文革”的风浪冲击,该是身心疲惫了,可是他不。元旦这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毛泽东新发表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雄浑高亢的旋律,激发他无限感慨,诗意盎然,挥笔写就《喜读主席词二首》:
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
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
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
路线成众志,工农有政权。
无产者必胜,领袖砥柱坚。
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
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
而今势更旺,能不忆当年。
风雷兴未艾,快马再加鞭。
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
这是朱德和毛泽东最后一次诗词酬唱,也是他最后的诗作。革命的风雷,依旧在他心中滚动;战斗的豪迈,依旧在他心中激荡;事业的激情,依旧在他心中澎湃。
(摘自《党史文苑》2016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