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板桥的书法艺术

2016-05-30 10:41周碧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郑板桥

周碧

【摘要】:郑板桥在艺术上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 ,他的大胆甚至达到某些墨守成规的 人难于接受的程度,以至出现了“常人尽笑板桥怪”的说法,但正是由于这种“怪”,让他在众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文章对他的楷书、草书、隶书、六分半书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对六分半书名称的由来、艺术特征进行论述。

【关键词】:郑板桥;书法特征;六分半书

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清代中期书画家、文学家,长于扬州,逢康雍乾三代盛世,曾考取“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朝为官,后弃官归隐。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法金石碑板,吸取碑与帖的精华,对汉字字形进行夸张、变形,别树一帜地创造出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崭新书体——“六分半书”。郑板桥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六分半书”以其独特性、创造性、思想性、时代性,给后世提供了一份极其丰富、珍贵的遗产。郑板桥敢于超越时代的叛逆、创新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这种创格和变体,以隶楷行草四体相参,加入兰竹笔意,特色鲜明,又称“板桥体”。

郑板桥作为传统书风的反叛者,不肯随波逐流附和帖学书风,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为近代碑学的先声,对后世碑学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郑板桥的书风解析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正是碑帖根本性转换的迷茫与探索时期,帖学书风发展到顶峰并出现穷途末路的征兆,碑学书风开始萌芽。

(一)楷书:

郑板桥在书法艺术上诸体皆擅长,除了其标新立异的“六分半书”,他在楷书、草书、隶书方面也颇有造诣,其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作品即为楷书作品。郑燮自幼学习书法,楷书方面的功力深厚,以小楷为主,主要取法王羲之、钟繇、欧阳询、苏东坡,形成瘦劲严谨、工整秀丽的风貌。以传世作品为参照,郑板桥早期的小楷作品以 30 岁为界限,前期以作品《小楷书欧阳修秋声赋》为代表,吸收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的精华,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古朴妍美的风格。后期风格受欧阳询及“馆阁体”的影响,笔画瘦硬,结体紧密,字形端庄,工整严谨,以《小楷范质诗》轴为代表。

板桥考中进士后,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压力,逐渐意识到“馆阁体”的局限性,板开始重视自我个性在书法艺术中的充分发挥。中年以后,有意识的突破“馆阁体”小楷的束缚,转向中楷、大楷的探索。中年以后的楷书,主要取法黄山谷与褚遂良,书风上转为纵横欹侧,瘦硬挺拔的艺术面貌,呈现出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郑板桥大楷作品多为中年以后所作,中年以后,郑板桥的审美取向深受时代风尚的影响,时代审美取向由优美转向崇高,开始追求丑拙。同时在其学碑仿碑思想的影响下,其大楷作品呈现出碑派书法“重”、“大”、“拙”、“朴”的特征。

(二)草书

板桥深厚的楷书功底,为其草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楷书用点画表现造型,草书用点画体现性情。板桥的草书以楷书和行书的深厚功底为根基,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形成了内敛古朴、自由的风格特征。

板桥的草书主要取法怀素,并从古代名家和和自然现象中汲取创作经验,增强其草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板桥擅长在使转和笔力的表现上,用笔连绵不断,上牵下引,结体欹侧取势,纵横奇崛,劲健的笔力产生了圆润、灵动的线条,使板桥草书在变化中更加韵味无穷。通观草书作品,不难发现,板桥草书中加入了隶书与章草的笔法和汉魏碑碣用笔,将隶书和章草的捺画用笔运用到草书之中,笔画短促而气势充盈,使草书体现出古朴厚重的笔意。

(三)隶书

板桥的隶书作品传世极少,流传下来的有《揭古八分碑》。清初隶书书家对板桥产生一定的影响。清初隶书书家多取法汉隶,板桥亦然。郑板桥的隶书主要取法汉隶中的《礼器碑》,具有明显的汉隶特征。板桥最推崇的是程遂的隶书,称其隶书“古外之古,鼎彝剥蚀千年也”,其次推崇的是傅山、万经、金农的隶书。

板桥的隶书中已初显其“六分半书”的某些特征,长笔画中间提按明显,点画震荡,给人以飞动之感。

(四)六分半书

“六分半书”由板桥自己提出,他在《板桥自叙》中说:“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关于六分半书的来历,众说纷纭,不尽相同,大概的分歧在于各体所占比例的分配上。王

镛教授和周积寅教授都认为“六分半书”是以隶书为基础,掺杂楷书、草書、篆书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形式。启功先生则认为“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嬉笑玩世之作,是迎合商人的尚奇求怪的心理需求。笔者认为,“六分半书”不是一种明确的界定,只是一种模糊的说法,“六分半书”是似隶书似楷书似行书的几种书体杂糅所形成的新的书体形式的名称而已。我们不必囿于“六分半书”这一书体名称,而应关注这种标新立异书体的艺术价值。

板桥的“六分半书”不落窠臼,自出机杼,融篆、隶、楷、行各体于一炉,技巧熟练,面目奇异。从现存的作品看,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把楷书和行书参入其中,偶尔掺杂篆体和异体字,早期的探索在各种字体的融合上,还显生硬拘谨,没有达到和谐自然的效果。经过多年探索以后便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各种字体,摆脱了早期的生硬感。笔画粗细长短、墨色浓淡相间,字形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其“六分半书”中,篆隶的圆润厚重,行书的活泼飘逸,草书的纵逸奔放,在其笔下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郑板桥将绘画中的笔法、墨法巧妙地运用到“六分半书”的创作中,曾自称其书作中,往往取沈周、徐渭、高其佩的画法为笔法,书中有画。绘画语言的应用,使得“六分半书”的点画诙谐幽默,别具一格。

除此之外郑板桥“六分半书”十分注重章法的构成,并借鉴绘画碑学书法中的章法。在章法上开始打破帖学书法的“句读”现象,打破字间、行间变化统一的布局规律,随势布置,疏密不拘,时时出人意料,犹如“乱石铺街”。这种“乱石铺街”的章法内在充满着丰富的变化,在对立冲突中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其突破帖学章法的束缚、借鉴碑学书风的章法特征的尝试,体现了其鲜明的探索革新精神。

结语

历来对郑板桥中年之前的楷书、行书、草书多持肯定态度,对“六分半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其个性化的“六分半书”正是对汉字字形的幽默化、诙谐化的探索。它多体合一,以画入书,杂而不乱,自然潇洒,变化无穷,是以深厚的传统书法理念为基础,打破了各种书体之间和书画之间的界限;其“乱石铺街”的章法,古拙流畅,表达了自由和天然。郑板桥率真质朴,关心民生,书品与人品相表里,具有朴素的公民意识。板桥还把“淡而有味”的诗词用“杂而不乱”的书法写在“少而胜多”的绘画上,以多维的语言,构建了艺术场,显示出独特的整体美,成为书法史上的一颗明珠。他的大胆探索、不肯随波逐流的附和帖学的叛逆精神和革新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和敬仰的,这种精神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吴泽顺.郑板桥集.长沙:岳麓书社,2004.郑燮.四子书真迹序.332 页

[2]田原.板桥书体变化百例.转引自:中国书法全集(金农·郑燮卷).北京:荣宝斋出版,29 页

[3]卞孝萱.郑板桥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85.629 页

[4]李剑波.论郑板桥的多重人格.湘潭大学学报,1992(02):43 页

[5]沈贤恺.郑板桥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七十七年,14 页

猜你喜欢
郑板桥
说“糊涂”
说“糊涂”
说“糊涂”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竹 石
郑板桥好联不打折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被狗肉诱惑的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