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
【摘要】:中国人物画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独创的一种绘画艺术,它包括有工笔、写意、白描等具体形式。中国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工笔人物画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精确细致的工笔手法来表现的一种绘画。我国工笔人物画经历了战国、汉唐、五代和两宋,汉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达到成熟时期。工笔人物画始终将写意性贯穿其中[1],经过历代画家的实践、继承、发展和创新,经历数千年的历练与文化积淀,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征,因此把握写意性的继承与创新和艺术特征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笔人物;写意性;发展
一、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内涵
写意,所指的是绘画中通从情感角度出发,通过笔墨和意境的塑造等方法来体现创作者的情感、精神及审美趣味。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是指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与自己主观意识的一种结合,将自身的情感以及文化内涵等均体现在作品中,从而实现借物抒情的效果,要求形简而意丰。写意性是国画创作的精髓所在,对画面的意境设计和布局分配都起到主导作用。从艺术的角度分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其精神和内涵等都有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性。工笔画的写意性,是在对事物客观描绘的过程中加入主观感情,是中国本土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体现。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现实主义问题。当代工笔人物画基本上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写实造型。在现代生活中的“写实”首先和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紧密相关,因为在我国基础美术教育中,写实的绘画训练是最基础的方法和路径,毫无疑问这样的方法对造型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但国画需要的不仅仅是造型。基础美术教育中对写实的追求非常容易和工笔画善于描绘的技术特征相结合,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国画自己的方法途径却变成了一种附加的补充的手段。国画学生的写实性思维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而是不断得到延续。而过度的写实并不利于学生产生对写意思维和中国画意境的正确理解。
2、形式主义问题。当代工笔人物画画家大多数在创作中从西方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和中世纪绘画中汲取营养,目前又流行向印度绘画和日本画进行借鉴。虽然这样的借鉴极大地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外延、内涵和绘画技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洋为中用”,相反中国传统绘画中“意”和“气韵”正在消失,相当多的作品只是在机械套用工笔绘画的材料和技术语言,绘画的内容也远离了文化本体的身份认同,抛弃了中国画的“意”的建立。很多人学习着西方的东西,却忘记了深入研究和吸收中国画内涵的本质,甚至对传统工笔画产生了误读,盲目追求“细”和“密”,使得画面丧失了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精神”,没有做到“古为今用”。导致作品写实多写意少,装饰性强绘画性弱,机械制作大于人文精神,仿佛是在借用毛笔画西画一般,部分作品甚至感觉是在模拟照片效果,存在严重的贪大求全和功利心极强的问题。
3、流行主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级化的大潮之下,中国独特的观念和绘画语言被欧美现代性的方式割裂,很多原有的语汇体系都要用西方的方式重新衡量,当代工笔人物画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品评方式也来源于西方,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生活中,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突[2],流行主义盛行,物质媒材和新技法的泛滥,使得工笔人物画陷入了缺乏深层艺术精神的身份危机。宽松的文化环境和多元并存的艺术格局,一方面为工笔画的创作提供了相当多的便利,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的众多艺术作品、艺术理念和艺术形式中借鉴经验、寻找灵感。另一方面,可借鉴的东西太多,干扰着画者的意志,導致许多工笔画作品失去了最本真的内涵。由于工笔画的画面肌理语言的广泛运用,在视觉表现力上显得更加细致、逼真、和装饰化,工笔画的变革又被赞扬者称作为视觉的复兴。但是,画面上的诗意、意象、气韵等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要素却几乎消失殆尽。由于视觉上的新鲜和刺激,心灵的归宿变得越来越空虚,这种空虚来源于语言泛滥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缺失。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发展方向
第一,以主观造型来体现写意性。通过工笔人物画创作实践的过程,画家们往往注重对作品形象的概括、夸张、裁剪和意象造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最终达到作品与绘画对象神似的效果。塑造一个形象并不是所见即所得,而是要根据画面需要调整人物姿态、神情,斟酌背景的布置。不同画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习惯、独到的手法抽象或具体体现着人物形象,使塑造的人物具有简略性和夸张性,又能从中看到画家们的个人主观意愿,既有中国画的笔意,又兼具正确踏实的造型。这种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传承了传统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经验,充分体现了“笔简意足”的审美追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当代工笔人物画现实主义过分写实造型的弊端。
第二,以意象造型来体现写意性。苏东坡论画诗有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为邻,作诗必如此,定知非诗人”。这是千百年来“意象”造型观成为人物画造型的治学导论,不受西洋画物象质量、形态、时空的限制,并不像西方古典油画那样,通过运用明暗面、三维空间、焦点透视等方法把物象画得如同照片一样写实,也没像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那样彻底抛开自然物象,追求纯主观的抽象表现。它所表现的是画家心灵的感悟,将物象作用为移情的媒介物,产生“不似之似”的视觉形象。在意象造型观的统领下,画家既要捕捉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形写神,又要依据对象给予的客观感受,运用恰如其分的外在形式去以形写意,从而充分体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主观意识,体现“于工中求写,在写中求工”的绘画思想。
第三,以“以意赋色,随类赋彩”来体现写意性。工笔人物画用色的指导思想是“以意赋色,随类赋彩”。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用色方法不同,西画追求真实感,要求准确模仿、再现自然色彩。而中国画的受“意”的的影响,表达画意的语言,却并不受自然色彩的约束,即所谓“借色抒情”、“以意赋色”。[3]中国画的装饰性很强,色彩缤纷容易杂乱,而色彩的单纯更加强化画面的装饰性。西画注重色彩丰富,而中国画更注重色彩的格调。[4]
东西方文化艺术虽然说是交融发展,但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艺术观念的大量引入很容易冲击我们原有的美学观念。西方经济、科学等方面在最初那段岁月的产生的压倒性优势很容易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艺术地位缺乏自信心和认同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人文精神产生迟疑和怀疑,甚至自我鄙弃。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发展当建立在坚守意境的基础上,这对于工笔画创作观念的养成、技法语言和思想内涵的提升有积极推动作用,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绘画单一的模式,脱离固有思维的限制,也可以使工笔人物画在形式语言、意境内涵上升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5]
参考文献:
[1]李悦文,《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8月第6卷第8期第112页。
[2]杨斌,《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写意精神”的表达,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届博士学位论文第59页。
[3]王一飞,《写意为象——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之写意性艺术特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报,2010年9月第8卷第3期第73页。
[4]贾钦高,《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继承与发展》,《文学界 艺术审美》299页,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
[5]索峰,《工笔人物画“写意”探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5月第31卷第5期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