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
儿子爱画画,于是有朋友送来各种纸。儿子若自认为画得不好,哪怕只画了一笔,一张纸便作废了。
有一天我命他坐在对面,严肃地告诉他——爸爸小時候也爱画画,但所用的纸是从商店里捡回来的、包装过东西的、皱巴巴的纸,裁了自己订了。即便是那样的纸,爸爸也舍不得画一笔就作废的,因为并不容易捡到。那一种纸很黑、很粗糙,铅笔画上去看不清,叫“马粪纸”。
儿子问道:“为什么叫‘马粪纸呢?”于是我给他讲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几乎整整一代共和国的孩子都用“马粪纸”,一流大学里的教授们的讲义也是印在“马粪纸”上的。
“爸爸,我拿七毛钱好吗?”
“干什么?”
“买一支雪糕。”
我同意了,于是,儿子接连着每天吃一支雪糕。
有一天我又命他坐在对面,严肃地告诉他——爸爸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总共吃的还不到三四十支,而且吃的是“冰棍”,且是三分钱一支的。爸爸只能在春游或开运动会时才认为自己有理由向妈妈要三分钱……
我对儿子进行类似的教育,被友人们碰到过几次。当着我儿子的面,友人们自然不好说什么,但背过儿子,皆说我这样未免煞有介事。
友人们的“批判”,我是极认真地想过的,然而那很过时的、可能被认为相当迂腐的方法至今仍在我家里沿用着,也许要一直沿用到儿子长大成人。我打算在儿子将我的话当耳旁风的时候打住,所幸现今我告诉他的,竟对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次,儿子把作业本拿给我看,虔诚地问:“爸爸,这一页我没撕掉。我贴得好吗?”那是跟我学的方法——从旧作业本上剪下一条格子,贴在写错字的一页上。我从来舍不得浪费一页稿纸,尽管是从公家领的。
那一刻我内心里竟然十分激动,情不自禁地抱住他亲了一下。
“爸爸,你为什么哭呀?”儿子困惑了。
我说:“儿子啊,你学会这样,你不知道爸爸多高兴呢!”
(摘自《你在今天还在昨天》时代文艺出版社 图/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