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谢林对艺术本质看法的相似性

2016-05-30 09:01宋维梅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谢林海德格尔

宋维梅

【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追问艺术的本源问题得到大家普遍的关注,而谢林的“自由论”(即谢林《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中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却少有引起大家的探讨。在整个德国精神史中,谢林和海德格尔共同有一种观念,即诗与哲学(思或真)是同源的。他们都可以称为“诗人哲学家”,都拒斥后现代重新挑起的“哲学与诗之争”。由于他们相似的艺术哲学观,导至对艺术本质也具有相类似的看法。本文就二者的艺术本质观点进行一个粗略的比较。

【关键词】:海德格尔;谢林;艺术本质

在我们通常所接受的纪念碑式的哲学史中,谢林是一个人们既熟识又陌生的名字,一个处于康德和黑格尔两个巨人的阴影中让人捉摸不定的形象。通常人们认为,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有一场“巨人之争”,这场争论随着新黑格尔主义的兴起和新康德主义的复兴而波澜壮阔。而谢林在“康德和黑格尔之争”之间不过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而已,1795-1802年是短暂的“谢林时代”。

谢林思想的遗忘某种程度上与他的哲学缺乏伟大的解释者有关。当海德格尔论谢林的著作《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的论文》(1971)出版后,这一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来的那样,只有将谢林放在整个现代哲学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才能理解谢林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的意义。

谢林可以说是第一个确立艺术和哲学关系的现代观点的人。而在整个德国精神史上,与谢林共同拥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艺术与哲学是同源的,除了歌德、席勒外,还有海德格尔。

一.对“艺术”的阐释

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体分离一直使美学领域处于一种分裂而无法弥合的可悲状态。海德格尔反对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主客体的统一性,从存在自身来理解,并以“诗”(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为新的切入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希腊人对存在的原始经验就是他们的“思”,而这种思往往是以诗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诗与思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亲缘关系。一切冥想的思都是诗,一切创作的诗都是思。这种对诗与思亲缘关系的体认,表明海德格尔已经意识到从诗(艺术)入手是突破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有效途径。

海德格尔又通过对艺术与艺术作品的分析来讨论存在问题和真理问题。他把传统美学所讨论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转化为艺术(和艺术作品)本身直接的现实性的问题。艺术品的本源是艺术。但什么是艺术?他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当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美便出现。显象--作为这种真理的存在在作品中发挥作用,作为作品--即美。” [1]

这与谢林上述对艺术(美)与哲学(真)的论述极其相似。在《艺术哲学》中,谢林又明确地把真善美当作一个整体中的具有不同质的规定的存在,三者来源于同一个地方,就是从“自我”出发的“绝对同一”,也就是“绝对”。如同对哲学家来说绝对的东西是真的原型一样,对艺术来说,绝对的东西就是美的原型。真和美,是对“绝对”的两种不同的观察方式:真是被主观地或作为原型而加以直观;美则处于反映中,被客观地直观。不是美的真,就不是绝对的真,只有绝对的美,才是名副其实的真。[2]

可见,对艺术(美或诗)与哲学(真或思)的认识,海德格尔与谢林是较为一致的。海德格尔在谈到诗与思的问题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诗的创作和思一样以同一方式面对着同一问题。”[3]海德格尔的论述,以某种方式,从某种角度,表达了他对黑格尔与谢林的“艺术终结”和“艺术至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的回应。很显然,他是认同谢林,高举艺术的。只是,在海德格尔这里,“真理”不再是传统的“已经发生了的存在者之真理”,而就是“存在之真理”,[4]艺术则是真理本身的涌现。在这种意义上,真就是美,美也就是真,艺术永远也不会“衰亡”,它将永远占据时代和历史的中心。

二.“艺术品”的理解

海德格尔关于艺术品的本质的理解,对艺术品特征的解说,都是独到、新颖的。而他关于艺术品与一般器具的差别、艺术品的神圣性与纯洁性等的论述,则与谢林有相同之处。

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中,谢林结合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谈了艺术品的本质与特征。既然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在于自由与必然、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矛盾统一,那么作为其产物的艺术作品的本质也是如此。谢林认为艺术作品的根本特点就是“无意识的无限性”,也就是自然与自由、无意识与有意识、有限与无限、实在与理想的统一。正因此,单凭有限的知性无法掌握艺术,真正的艺术品可以作无限的解释,意义不可穷尽。这与海德格尔的象征与比喻说是相合的。除“无限感”这个根本特点外,谢林还指出,艺术是表现观念的,最完美的艺术作品应该表现绝对观念。这又与海德格尔的艺术品是对存在的揭示的观点一致。

此外,谢林不仅认为艺术品与单纯的产品不同,而且还阐明了艺术品与其他几种产品的差别。首先是艺术作品与有机自然产物的区别:有机自然物不一定是美的,而艺术作品却永远是美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其次是艺术作品与通常的工艺产品不同,因为任何其他创造活动都是由存在于真正的创造者之外的矛盾引起的,因而也都有自身以外的目的;而艺术创造活动在原则上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因为艺术所独有的这种纯洁性和超功利性,他认为“能满足我们的无穷渴望和解决关乎我们生死存亡的矛盾的也只有艺术”。[5]

谢林与海德格尔不仅都把艺术视为“绝对”或“存在”的表现与揭示,把艺术品与其他物品区分开来,而且共同认识到了艺术品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与谢林一样,海德格尔谈论作品及其特征,都不是立足于一般美学或文艺学学科,而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德格尔一再强调,他研究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伟大的艺术,艺术就是自行置入作品的真理。

谢林与海德格尔都被后世称为“诗人哲学家”。因为他们都拒斥“哲学与诗之争”,都把诗(艺术)与思(哲学)看作是以同一方式面对同一问题,且把完美揭示最高问题的殊荣奉献给了艺术。但两人的思考方式显然还是有差别的。谢林认为哲学可以在自己的深处统一主体和客体,但这些深处必须被具体地外化,艺术正是两者之间的中介。由此,谢林把完美体现先于主客体分裂的绝对同一性赋予了艺术。但说到底,谢林只是在幻想中恢复了主体、客体的关系,他的思考方式终究还是传统的。相较于谢林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海德格尔以“存在”为思考的核心命题,以艺术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正是其对传统认识论模式的一种反拨,也是其试图打破传统形而上学、开拓新的哲学途径的努力。

注释:

[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2]谢林.艺术哲学.上.魏庆征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3]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M].北京:北京文化藝术出版社.1990

[2]谢林.艺术哲学.上.魏庆征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3]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猜你喜欢
谢林海德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平行四边形》测试题
谢林与近现代思想中的质料主义
试析后期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施特劳斯论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