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生死诀别

2016-05-30 07:37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夹金山诀别董必武

长征,是一首壮丽的悲歌,也是一首雄伟的凯歌。回顾长征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诀别画面,不禁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意志所震撼,不禁为红军将士的无私与伟大所感动。

三别慈母

1934年,刘湘围攻川陕苏区。红军撤离时,红军战士李中权的9个家人全部跟着红军长征。李中权虽然与母亲同在长征队伍中,但只有过三次短暂的相见。

第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春天,李中权在通江遇见母亲,当时两人都已经知道李中权父亲的死讯,但都在向对方隐瞒。由于身有任务,李中权匆匆离开了母亲。

第二次见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权在宝兴县意外遇到母亲。母亲拉着他的手,高兴地顾不上回答他的问话,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好像永远看不够似的。李中权看着才40多岁就已生出许多白发的母亲,热泪盈眶,一家人彻夜长谈。第二天,李中权便匆匆和母亲告别。

第三次见面是在1936年5月,李中权当时任大金川独立第二师政委,在丹巴东边遇见了母亲。李中权回忆当时的情形:“母亲面容极度憔悴,神情忧郁,只是呆呆地望着我,似乎累得已经不能开口了。再往前走就是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身患重病的母亲还能走过去吗?想到这些,我心如刀绞。通信员看看我,说:‘政委,要不就把我留下来照顾大娘吧!通信员的话真让我有些动心了。没想到母亲却坚定地说:‘不成,队伍上的红军一个也不能少!孩子,你们快走吧,别误了队伍上的大事呀。我向母亲辞行时,母亲双眼满含泪水凝望着我,什么话也没有说。”

多年以后,李中权知道母亲后来在过草地时去世了,含泪写下一段话纪念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儿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您!娘呀,您同父亲一样,长征途中生得光荣,死得伟大!这种精神是能够荣传万代,光照千秋的!”

生死诀别中的真挚爱情

1934年9月,红军为了做好战略转移准备,开始拟定随军行动人员名单。想要随红军主力一起行动的女红军,必须先经过体检关。和董必武结婚才两年的陈碧英,由于身体条件不达标,且有孕在身,组织上决定让她留下来。陈碧英如何舍得与丈夫分离?哭着央求董必武去帮她求情,让她一起参加长征。董必武没有答应陈碧英的请求,劝她接受组织的安排。可在两人告别时,董必武又是那样依依不舍。

陈碧英眼泪汪汪,手帕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董必武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心坚决把她劝了回去。临别时,陈碧英把系在腰间的小手电筒解下来,送给董必武,哽咽着说:“你年纪大了,晚上走夜路多留心呀!”陈碧英从此下落不明。

对于董必武与陈碧英,这一别,就是一生。董必武把爱妻临别时送给他的手电筒视若珍宝,一直带着它走完长征。不难想象,在董必武的心头,有多少对妻子的愧疚,有多少对妻子的思念。但是,为了党的事业,他只有独自忍受思念的痛苦,在革命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临行前,徐特立去看望瞿秋白。瞿秋白把自己的马换给了徐老,并让自己身强力壮的马夫跟着徐老踏上了长征路,自己强撑着瘦弱的身体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远去。瞿秋白被捕后,临刑前镇定自若,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

长征途中,红军倒下的战友更多,甚至可能每走一步,就是诀别。《西陲血路》里记载了老红军赵连成过草地时,一路照顾他的班长离开他的情景:“……天黑了,就在这棵大树下,平了一块地方,铺上些树叶子,准备睡觉。班长在黑暗中说:‘明天我起来做饭,路难走,你多休息一会儿吧。雨停后,天快亮了,我悄悄地爬起来,想给班长煮点牛皮汤喝。汤煮好后,盛在碗里,我端着去喊他。一连几声,他都没有答应。我心跳加快,掀开被单一看,他眼睁得大大的,全身僵硬了……”

1936年2月,敌人的前卫部队正和红四方面军担任掩护的部队激烈交火,主力部队只有翻越夹金山进入康定、道孚、炉霍地区才能摆脱强敌的追击。

在夹金山脚下,1000多名红军伤病员被留在了那里。而5000多米高的夹金山,积雪过膝,即便是身体强壮的战士也难以承受,把1000多名在百丈关、天全一带战斗中负伤的伤员抬上去,无异于将他们直接送进鬼门关,而且必然会有更多的红军战士陪着他们死去。

老红军何福圣回忆道:“红军指战员都明白:这是不得不做的选择……已经开始登山的红军战士不忍离去,回头注视着山脚下密密麻麻或躺或卧的一大片伤员,那是他们亲密无间的同志、生死与共的好战友啊!数万名军人的哭声惊天动地,震撼着冰雪覆盖的夹金山……那是我何福圣今生今世也永远忘不掉的场面!”

猜你喜欢
夹金山诀别董必武
董必武严律教子
诀别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清廉为政
男性熬夜是一场与生育力的诀别
夹金山下的等候
越夹金山
旅鸽的诀别
诀别
夹金山(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