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祚声 王世民 陈盛科 黄玮
漫步十里蒜溪绿道,花香鸟语一路相随;穿行在干净整洁的古老村道,领略侨乡建筑文化、细品清代古民居;嬉戏于百亩田园间,体验农家生活乐趣……
十里蒜溪绿 百年南洋风
来到莆田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不能不去蒜溪滨水绿道景观带看看。沿蒜溪东侧从滨水绿道行至东源桥头,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桥边有水车矗立,沿途有游人戏水、垂钓、漫步。每逢节假日,总能吸引一批批游客远离城市喧嚣,到此享受宁静和安逸。
走进东大村,只见路面笔直干净,家家户户院落整洁,沿蒜溪滨水绿道一路行至东源桥头,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小型亲水公园。青山绿水花木点缀,美丽乡村建设让东大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但“美丽乡村”更需要经得起细品细看的“味道”。“味道”从哪来?传统的侨乡文化就是“味道”。
东大村是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村,是福泉古驿道入莆第一村,同时也是有名的侨乡,素有“小南洋”之称,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村内现留有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侨乡特色古民居38处,120间厝、姚五哥六角亭厝、文德楼、厝利楼、堞楼等一批建筑兼具东南亚风情与莆仙本土风貌,这些南洋老建筑多由侨民回乡兴建,具有浓郁的侨乡地域文化特色,至今依旧保存完好,成为记载侨乡变迁的“活历史”。
为了保护和传承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把传统文化植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提升建设内涵成了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所在。对此,近年来,村内在加快推进蒜溪片区景观综合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原生态建筑、侨乡文化的保护利用。眼下,已拟定对6座古民居、清朝传统古民居院落遗址、10多处百年历史的庵庙及一棵千年的“神树”进行原生态保护,并规划历史建筑旅游线路,在保持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将整治旧村和建设新村结合起来,向游客充分展现侨乡特色。
东大村村口有一块刻着“福泉古驿道,入莆第一村”字样的大石头映入眼帘。四周环山,山水俱佳。是莆田的东大门,不仅拥有天然景观,还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村内的福泉古驿道蜿蜒向福清,这条古朴石道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莆仙历代2000多位状元、进士进京赶考、金榜驰报、回乡省亲、荣归故里,大都在这条驿道上出入。
福泉古驿道从福州南下,经过福清市新厝镇,翻越过福莆岭,进入莆田境内第一驿“迎仙驿”地界。由于历经时代变迁,古驿道受损严重。数年前,该村修建村道时,不少古驿道再次遭到破坏。
踏上古驿道的石阶,听着鸟鸣,闻着花香,仿佛能听见不远处传来的清脆马蹄声;眼前仿佛看见古道边有几名书生手握书籍,倚靠着大树稍作休息……福泉驿道既是古时的官道、邮道,又是历代举贤济世的学道,就连闽南地区的学子进京赶考也要从古驿道走。当年,戚家军也曾从这条驿道驰援莆田抗倭。
弯弯的古驿道是莆仙历代学子成才的梦想之路,承载着许多勤学上进的故事。相传,明朝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兴化府被选拔51人入京考取进士。由于路途遥远,其中有2名士子得了重病不得不返回莆田,而进京的49名士子全都考中,占全国录取名额的七分之一。皇帝、主考官直呼不信。君臣密议后,皇帝下旨让这49名士子全都搬进皇宫,2个月后再进行殿试,根据成绩决定正式录取。主考官还乔装成私塾先生,悄悄来莆暗访。当主考官坐的车马行驶在福泉古驿道进入东大村时,听到了一名村妇劝丈夫用功读书上京应试的对话,心中不禁叹服这劝学民风。
现如今,东大村内仍保存着这股浓厚的劝学之风。
听着古人勤学苦读的励志故事,摸着古驿道上的古石,感受着东大村重学之风,仿佛又看到千百年前众多学子意气风发、艰辛赶考的身影。建设美丽乡村,是要保护弘扬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乡愁记忆。通过对村庄历史传承、文化形态独特性的挖掘和保护,真正使新村显现出“内外兼修”的独特魅力。
前连:远离尘嚣的古民居
前连村位于莆田市仙游县盖尾镇,距县城15公里,东靠云顶山,北临木兰溪,风景宜人。该村方圆达2.5平方公里,拥有八百多年历史,人口5000多人,基本上是连姓,是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据史载,南宋隆兴年间(1163~1190年)就有前连地名,形成村落。自此,前连村世代耕读,英才辈出,诗书史家,科甲联芳,人文积淀丰厚。这里曾走出南宋右丞相、镇南大将军连沿公,文韬武略名扬朝野。科场摘桂,坚旗立匾的文亚魁、武首魁,则有连上进、连上拔兄弟。而登进士第的榜昭连元灿,学贯古今,能诗善赋;担任一方教谕的连谦、连文显、连原清等人,一生桃李满天下。
前连古民居是由16座大厝相互毗邻,构成纵横长达2.5公里的“丁”字形老民居群,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是由一家族(连姓)组建的古民居群。古民居群保持明清建筑风格。整个古民居群古香古色、保留完整,是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完美组合,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站在前连村“丁”字形古民居群前,抬头一眼望不到头。据介绍,南宋年间,连氏开族,先祖连治丞率子孙从连坂移居到前连,到了清乾隆年间,他的后裔连春侯公生了四个孩子,长子庶生、次子熙生、三子驾生、四子敬生。这四兄弟子孙繁衍,俗称四子二十四孙,九十九曾孙。连氏子孙继承祖训,辛勤创业,在建民居时,连成一片,有意识地排列成“丁”字格局,期盼人丁兴旺,子孙发达。
除了“丁”字型古民居群,其他各种文物遗存亦很丰富。例如南宋丞相连治公素庵墓,规模宏大,占地近1000平方米,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仙游、惠安、德化三邑连氏后裔必聚此致祭。又如凤阿祖祠,始建于南宋末年,殿堂绘有连氏祖宗肖像壁画,记载先贤历史功德。此外,还有凌烟岩、放光岩、昭灵宫、清兴宫、调元庙、、山尾庙、会仙阁、顺天阁、捉元轩等名胜古迹。同时,保存着不少古老民俗文化,如十音、八乐、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很丰富。
连氏族人至今还保留传统的族承关系与习俗,每逢正月初十,全族人开始闹元宵。这天上午,神明在大家的簇拥下,从阿头祖厝出发,在辈份最高的族佬捧香炉的引领下,开始为期三天绕境巡安赐福活动,在这期间各房分别在自家厅堂(共有31个厅堂)设宴桌举香迎神,三家轮到驻驾人家早已把古厝装修了一新、演戏、放焰火迎接神灵驻驾过夜,晚上,族人聚在一起齐拜天地,共祀祖宗,祈福平安,闹元宵已成为维系族系关系最重要的活动。
在大厝群中有两座“大户侯”大厝,较其他各座更有气魄。据仙游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连庆功介绍,这是阿五和阿六建的大厝。阿五是庶生的第五个儿子,名字叫连文芳,他建造的这座大厝面宽三进,左边有仓库、书堂、护厝,右边为二层三间护厝楼,称为“听涛楼”,俗称公子楼。
登上“听涛楼”,记者看到,周围设曲杞形栏杆排座椅,楼上左右墙壁有清代名人书写的“龙飞凤舞”四个大行书。斗拱、雀替、垂莲及二梁灯架均精雕细刻,贴金彩绘。让人奇怪的是,这片古民居群周围并未有海,那为何叫“听涛楼”?住在大厝里的谢美爱说,楼后面有棵大榕树,风一吹,树叶发出“沙沙”声响,犹如海涛拍打海岸的声音,先祖因此把这楼命名为“听涛楼”。
在“仙公厝”,进入大门坦,一幅“萱堂燕喜”匾额悬挂在厅堂正中,连庆功向记者介绍,这是老大的房子,这块牌匾是连家老母亲林氏八十大寿时,朝廷的达官贵人送来道贺的。这座大厝正对着“文笔峰”,村民都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也的确如此,连家出了500多个大学生,从这屋子里走出的硕士、博士就有30多人。
在采访中,当地村民说,连家先祖当年在建房时,进城买建材,一次性采购的数量多得让人惊诧。消息一传出,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连家建大厝的事。先祖在建房时,设想周到,在每座大厝前都挖井,保证子孙饮水,还在大厝里建书堂,供子孙读书。
在连家族群大厝中,有一座大厝门前大埕左右各保存着一对旗杆夹。这座大厝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因同治年间大厝主人连上进中第五名举人,制造了一幅“亚魁”匾,并在大门前竖旗杆夹,后来这大厝也叫“旗杆厝”,而这块“亚魁”匾至今还完好地悬挂在大门坦上。
连家有独特的族群大厝,他们的祠堂也是独一无二的。祠堂前的台阶仅有一级半,按照莆仙老民居的风格,祠堂台阶一般为“三”、“五”、“八”级分布。那么,连家先祖为何要建一级半的台阶?当地七旬老人连怀忠说,这祠堂按地理朝向坐葵向丁,属土,因古语有云“半阶为一土”,因此先祖在造祠堂时,用一级半的台阶。据一村民介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经为这座祠堂题过词。
在钩笔画的大厝群上,前连最大的一座古民居,称为“顶过溪厝”。大厝里的大小天井有11个,规模巨大,构造雅观。墙面上还分布着大量的石刻和木雕,最具特色的就是大厝外墙分布着形式多样的砖雕,花鸟、博古、几何,应有尽有。大厝石柱还用红砖雕刻成对联。目前砖雕艺人已经绝迹,遗留下的砖雕对联更是少见。
前连村的连氏家族有一万多口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目前连家族群大厝基本上都是老人居住。尽管如此,当地村民都很爱护这片“丁”字形古民居群,他们自觉地把房屋建在这片老民居群的外围,主动腾出500多亩空地,为古民居群留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