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山
几年前,有一天翻看《邵阳日报》副刊“双清”时,少见地看到了头条是一组诗,还加了编者按。组诗叫《大兴村发展五年规划》,一个毫无诗意的题目,却写得诗意盎然。把一个村子里接自来水、修路、发电、退耕还林、种药材等日常生活,进行了鲜活地描述,既传达了浓烈的时代气息,又营造了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一下就记住了两个关键词:“大兴村”与“李春龙”。是哪一天的报纸记不清了,为了写这篇小文章,我特意问了春龙,告知是2006年4月16日。
恍然就是10年了。
我随后调市文联工作,与春龙的交往就越来越多了,对他的印象,自然也就越来越深了。印象越深,就越来越觉得他不像一个诗人。
2008年秋天,我推荐春龙到毛院第七期中青班学习。没听到他说学习情况怎样怎样,倒是津津乐道于在班上的乒乓球比赛中勇夺第一名。学完后,继续回到乡里,当他的计生乡长,天天带着计生办一帮人,走村串户,马不停蹄,为“四术”忙,为“迎检”忙,为社会抚养费征收忙,碰上“钉子户”,还要针尖对麦芒。壮实的块头,晒得黑雷公一样。偶尔到其所在县里参加文化活动,他来见一面,也是匆匆忙忙。
后来春龙调回了机关,工作相对轻松些了。业余时间,唱歌、跳舞、打牌,那是一样不落。进了歌厅,好像就没有他不会唱的歌,革命老歌、时尚新曲,普通话、粤语,一律唱得像模像样。比如说他刚高歌一曲完毕,下一首谁不会唱了或者唱到一半唱不出了,他拿起话筒就说,我来!然后就又放声高歌起来。至于跳舞,简单的他不想跳,喜欢的是有难度的北京平四、三步踩、吉特巴等等,一曲快三,能从头转到尾,脸不红心不跳头不晕,一看就是专门练过的。说到打牌,那更是字牌、麻将、“三打哈”样样在行。喜欢说组织牌局有何难,有一不愁二,有二不缺三,有三四自来。流连其间,每每星稀月淡。说起每一样的奇妙之处,总是眉飞色舞,感慨于其中的高深莫测,余味无穷,活脱脱一个声色之徒的样子。你若说他,他便回道,我又写不出《红楼梦》,我又成不了苏东坡,那么认真做什么?每件事有每件事的乐趣,也是这么个道理。
对于与文人密不可分的烟酒二字,他又是了无趣味。酒要么他作死不喝,万般无奈则一口一杯打一个圈,然后就死活不端杯。烟则只发不抽,也有例外,如果发完一圈后,发现在座的都抽,他也点一根,装模作样地吞吐,鼻孔根本不出烟,估计是怕二手烟太厉害的缘故。吃饭总要说点什么,说起自由民主、道德法律,他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说起身边人与事,他则闪烁其辞、不置可否,一点也不如买单爽快。若是说到相熟的哪个哪个的作品,就算再不入流,再怎么看不上眼,他也只说风格不同,不予褒贬,一副老于世故、古板呆萌的样子,没有一点文人性情而为的作派。说到古板,再说一件事。2014年,他单位组织一次“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征稿活动,具体工作由他负责。有书画、诗词、楹联、现代文学等类别,邀我担任评委会主任。在评选过程中,发现有些作者参赛了几个类别,而且水平都很高,我就提出从艺术水准的角度,一个人可获多个奖。他就坚持一人一奖,就高不就低,重在参与重在鼓励。油盐不进,只得作罢。
印象深刻的片段还有不少,索性再说一个。有一次坐春龙的车去长沙办事,他把衣食住行安排得妥妥贴贴,车也开得安全平稳,让人心里踏实。一个不认识他的朋友跟我说,您的司机真不错!他也不说什么,只是点头称谢。也许在大家的印象中,诗人当如李白般快意潇洒,或如杜甫般沉郁顿挫,再如李商隐般幽深缠绵,就没见过从外表到行为,都这么不像诗人的诗人。还是来说一说他的诗吧,毕竟对一个诗人来讲,像不像诗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诗要好。
先来说一首:
出门
铜锣铛铛开道
一群人在送35岁的堂兄
到高石头岭
一群人中
堂侄最小
像往常一样
一路上有说有笑
他还不清楚
他的父亲这次出门
就是再也
不回来了
平静克制的几句话下面,波涛汹涌。幼小的堂侄笑过之后,不知会有多少苦楚在等着他,让人触目惊心。这是好诗。
再来说一首:
流露
灶屋门槛最低
是个好枕头
一靠上就有一个好梦
但嘴角长长的口水
每次把精彩内容早早流露了
小花闻风而来
把梦舔醒
机智幽默的文字,迅速把你拉回童年。一个小孩玩累了,靠在门槛上“呼呼”大睡,一只做伴的小狗跑过来,舔他的梦口水,一段多么温暖难忘的记忆。这无疑也是好诗。
我经常说,春龙的诗是“大学者不觉浅,小学生不觉深”,雅俗之间,别有意味。我对他10年来只写他的胞衣地“大兴村”,理由是北京上海、名山大川,有的是人去写,而“大兴村”,他不写就没人会去写,虽然当作笑话来听,倒也非常认同。只是有一点不太明白,一个陷入俗世生活那么深的人,写出了那么多关于“大兴村”的好诗,这空,是怎么抽出来的?
(作者单位:邵阳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