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明
【摘 要】布置课外作业是一种教学反馈的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不但可以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教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而且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起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等作用。好的课外作业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困生不歧视不放弃,明确学困生的作业困惑的主要表现以及造成学困生作业困惑的原因,从而制定改变学困生作业困惑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 学困生 课后作业 对策
一、当前学困生的作业困惑
主要表现如下:
1、是被动。学困生不能真正理解作业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单词,记住了单词就行了,与作业的好坏无关,把作业当作包袱。
“老师要我做,不是我要做!”这是学困生作业困惑症的思想根源。
2、是敷衍。有些学生认为作业不是考试,不评分、不排名,因而不用慎重对待。做作业图快,不能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解题时凭着感觉走。偏爱选择题,冷落主观题。甚至能少做则少做,能不做则不做。教师评讲作业时,听讲不专心,错题不订正,疑点不排除,反思不到位。
3、是抄袭。由于作业多、难、滥,学生难以按时独立完成,往往引发许多学生“合作”完成作业,你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最后大家互相“借鉴”,互通有无。教师批改作业往往不能准确了解教学效果和问题,更谈不上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进。同时学生对这些作业也视为一纸空文。
二、造成学困生作业困惑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当前学困生对待作业的这种现状的呢?
调查显示,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造成的。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都重视练习的作用,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学生情况的研究分析,所布置的课外作业就会存在以下问题:
1、目的不明确。对为什么要布置课外作业、布置什么样的课外作业认识模糊。只注重教材知识的机械重复。课外作业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让学生失去了完成课外作业的兴趣。
2、“度”不适合。有的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量太多,一晚上一个科目也难以应付下来,而一晚上的作业却又不只一科,只要有一科作业不能完成又怕教师批评,不得已只好互相“分配任务”,你抄我做的一科,我抄别人做的另一科。
如果老师为了便于批改,布置的作业就没有难度,只需抄抄写写,学生写时也不需动脑子,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思考能力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而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难度过大,这对于那些连基础知识也未掌握好的的学困生来说,成了一个很大的心理负担,会被吓倒。
3、批改草率。如果老师都只为检查学生有没有做课外作业,批改时潦草地写上一个“查”或“阅”或者划个等级,根本没看作业情况,错的地方无批语,无引导,好的地方,有独创的地方没有给予充分肯定,那样也就失去了布置学生课外作业,是为了从反馈中了解教学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补救的作用。当然,学生看到教师这种作业的批改也不会在意,甚至失望了。要是老师,在学生作业完成不认真的情况下,立即把那个不争气的学生叫来,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对学习也有了一种恐惧感。
三、改变学困生作业困惑的对策和措施
作业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据问卷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不满意,有多数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只布置有用的作业作为对老师的最大希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兼顾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准确、全面覆盖相关知识点,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内容,坚持课外作业布置“少而精”的原则,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要做到这些,我认为:
1、明确课外作业的目的
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对此教师应有清楚的认识。如为了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目的,一般上完一个课时后,可布置让学生在课后看看书。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等等,如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老师可在新课之前布置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形式:上网、翻阅图书、调查访问等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自己积累的资料以记录、剪贴、照片、绘画等多种形式体现在专门的资料积累本上。如为了达到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的目的,教師可出一些相关的形成性习题。
2、把准课外作业的“度”
这里的“度”包括量度和难度。所谓量度就是作业量的多少,即花多少时间完成,有多少题目等。难度就是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所布置的作业有多少学生能顺利完成。
首先,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量要适中,应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量太少,不能起到训练的效果;作业量太多,学生做不完则会给学生造成负担。
其次,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把准难度,要遵循大纲,吃透教材,把握年级阶段训练重点,要深入了解学生,考虑个体差异,做到难度有针对性。对于优秀的学生,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提高题,如写小论文、搜集相关的资料等。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就比较适合做一些简单的选择、填空题。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课外作业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思维潜能得到挖掘,努力争取把作业布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业的最好效能。
另外,教师在作业的反馈上,也要做到及时,应区别情况及时评讲作业,并及时督促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必须认识到,知识靠的是积累,学生的能力更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练成,而是要经过系统地不断训练,反馈,再训练,再反馈……
总之,课外作业的布置,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找几个题目就解决了,更不可草率对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立足课内,注目课外,通过对作业形式和数量的改善、难度的控制、趣味性的提高,以达到精而少就能充分掌握知识的目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困生的作业困惑。